世良情感网

"中国难道不虚伪吗!"当津巴布韦留学生拍着桌子咆哮时,会场空调似乎都凝固了。

"中国难道不虚伪吗!"当津巴布韦留学生拍着桌子咆哮时,会场空调似乎都凝固了。这位年轻人脖颈间晃动的狮牙项链,与高教授手中泛黄的殖民地图形成奇妙对冲——西方教科书里洗脑的"资源掠夺论",正在遭遇非洲大陆最赤裸的打脸现场。 高教授将激光笔点在刚果金地图上,铀矿分布区泛着猩红:"曼哈顿计划炸广岛的铀,可是用巧克力换来的。"此言一出,后排欧盟代表团集体呛水。历史不会忘记,比利时殖民者曾用三磅盐巴换走整座金矿,法国人更是在西非发明了"矿区货币"——这种只能在矿场商店流通的代币,比狗链子更侮辱人。 会议室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哦不,是英国代表额头的冷汗。当高教授展示19世纪非洲铁路图时,那些标着"大英帝国财产"的轨道竟全是单行线:运往欧洲的是钻石橡胶,驶向内陆的只有黑奴。而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半个世纪后仍在运送着铜矿与希望,轨道缝隙里嵌着的不是血泪,是两国工人共用午餐的饭盒残片。 最辛辣的讽刺来自数据对比:欧盟87%的锂矿进口自刚果金,却拒绝在当地建设一座电池厂;中国在纳米比亚的矿场,倒先立起了职业技术学校。德国人修的尼日利亚机场候机厅,雨季时乘客得撑伞登机;中国建的亚吉铁路,通车首日就化身疫苗运输生命线——这大概就是"基建狂魔"与"基建鸦片"的本质区别。 在科特迪瓦变电站工地,天津工程师老赵的辣条包装纸,正被当地学徒工小心收藏。这个能操作中文系统的非洲小伙,父亲曾是法国矿场的"承包工"——所谓承包,就是背着20公斤镐头在矿道爬行,工资是发霉的法棍面包。如今他每月工资能买三袋中国大米,还能在工地夜校学《电工基础》。 当法国《世界报》谴责中国"新殖民主义"时,尼日尔百姓正围着新建的火力发电站欢呼。这个曾被法国公司垄断铀矿的国家,如今矿工宿舍区通了4G信号,主妇们能边看中国电视剧边等丈夫下班。而法国人留下的"遗产"?是马里医院墙上未干透的血迹——去年政变时,法国大使馆最先撤离,中国医疗队却选择留下接生。 祖鲁谚语说:"要等十年再看树苗长成什么。"当某些学者急着给中非合作贴标签时,不妨看看这些场景:中国工程师教非洲徒弟调校盾构机,欧盟专家在培训非洲官员"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中国运往非洲的是集装箱吊车与疫苗冷链车,西方运来的却是催泪弹与选票箱。 亲爱的读者,当您下次听到"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的论调时,不妨多问一句:那些举着"人权"大旗的先发国家,可曾为非洲留下过一条不带锁链的铁路?一所能自己发电的大学?还是一套不被操控的货币体系?答案或许就藏在非洲孩子举着的中文教材里,藏在矿工家新买的卫星电视信号中,更藏在人类良知的标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