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斯大林没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后,马林科夫虽被任命为党中央书记、部长会议主席,但他

斯大林没有指定接班人,他逝世后,马林科夫虽被任命为党中央书记、部长会议主席,但他在政治上相当软弱,缺乏战略决策能力。赫鲁晓夫和贝利亚窥测方向,伺机夺权。贝利亚企图通过内务部、克格勃来驾驭马林科夫,经过军事政变的方式统掌苏联大权 马林科夫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16岁便加入红军。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他进入莫斯科一所技术学校继续深造,成为党内少有的高文化党员干部。 在那里,他与同为党务干部的戈卢布佐娃结为伴侣。 20世纪20年代初,马林科夫在党内政治斗争中坚定站队斯大林,对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予以公开批判。 他多次向中央提交书面建议,主张清除托派分子。 这种政治立场获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认可,随即被调入中央机关工作。 在1925年,他担任清托委员会的重要负责人。 据苏联官方档案,他主导清除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多达九万余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内重量级人物卡冈诺维奇将他推荐给斯大林。 马林科夫随后被安排到斯大林秘书处任助理,由此获得与斯大林频繁接触的机会。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仅三十出头的他,便被任命为联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进入1930年代后,马林科夫紧跟斯大林的政治节奏,与中央书记叶若夫结成同盟。 在肃反运动中,他设计并推行了干部档案制度。 这一制度详细记录了干部的个人材料、政治表现、检举信函和组织鉴定。 在1936年至1938年间的“大清洗”中,马林科夫不仅屡获提拔,还在党内职务层级持续上升,成为中央委员、组织局成员及书记处书记。 1940年代初,苏德战争爆发,马林科夫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成员,具体负责航空工业的组织。 他力主技术革新,推动生产线调整。 在战争结束后的表彰中,他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出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此时的马林科夫已掌握着党政实权。 战后,由于日丹诺夫在斯大林面前指控其将不合格军机交付部队,加上沙胡林间谍案的牵连,他被解除中央职务,调往塔什干任职。 贝利亚则在此时出手相助,使他得以重返莫斯科,并出任中央书记处第二书记。 在新的岗位上,马林科夫趁机反击,指控日丹诺夫在外交政策上有违党的利益,最终促使其被撤职并长期病休。 随后,借助斯大林的授意,马林科夫与贝利亚策划了“列宁格勒案件”,将日丹诺夫一手提拔起来的“列宁格勒派”大举清洗。 此次行动彻底清除其政治障碍。 进入1950年代,马林科夫被赋予指导苏联弹道导弹项目的重任。 《真理报》在斯大林70寿辰的庆祝专号中,将最显眼的位置留给马林科夫撰写的长文。 1952年党的第19次代表大会上,由于斯大林健康恶化,只做了简短发言,马林科夫则代为作了主要政治报告。 1953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临终之际,苏共高层陆续赶到库恩采沃别墅探视。 彼时,斯大林仅能勉强举起一只手。 当马林科夫靠近病榻时,斯大林意外地紧握住他的手。 几天后,马林科夫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成为新一届苏联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苏联境内各地迅速张贴起他的巨幅肖像。 上任初期,马林科夫试图与斯大林时代划清界限,批评了其晚年的极端政策,并强调需要改革。 他提倡在坚持重工业优先的同时,加强轻工业生产。 他推动取消农民积欠的税款,降低农业负担,并出台扶持政策。 这些措施使得部分基层群体对新政府产生期待。 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等人联合将贝利亚捕获并迅速处决。 然而,赫鲁晓夫提出的“集体领导”被多数政治局成员接受,马林科夫缺乏反对的勇气,逐渐在高层中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马林科夫过往参与的政治清洗使其在党内威信低下,军队和情报机构亦不归其掌控。 其改革措施触及既得利益者,导致这些人倒向赫鲁晓夫阵营。 1961年,马林科夫被逐出苏共,不再拥有任何政治身份。 他被遣往哈萨克草原,从繁华权力中心转入偏远工业工程,担任乌斯卡麦诺沃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 1968年正式退休后,他彻底淡出政坛。 参考文献:[1]李华.1953-195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改革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2):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