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9年筹备开国大典时,学者们为新中国究竟应该叫什么发生了剧烈的争吵。起初,中

1949年筹备开国大典时,学者们为新中国究竟应该叫什么发生了剧烈的争吵。起初,中国的国名最初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另外一个称呼,但是对于这个称呼很多学者都有异议,在几番僵持不下后。最后,毛主席在听从清华教授提议去掉2个字后,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数十万群众翘首以盼。当毛泽东站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整个广场沸腾了,人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然而,这个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国名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历程。 在这个历史性时刻的画面中,镜头曾短暂扫过一位身穿西装、戴着眼镜的60岁老者——张奚若。这位清华大学教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默默地把自己原先所站的台阶让给了沈钧儒先生。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这位不善张扬的学者,为新中国的国名作出了关键性的建议。 实际上,"中国"这一称谓由来已久。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上首次发现刻有"余其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文字记录。当时的"中国"并非国家名称,而仅是表示周天子居住的中央地带,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含义逐渐拓展。秦朝统一六国后,《史记》中"以兵灭六王,并中国"的记载,让"中国"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统治疆域。到了汉唐时期,人们开始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而辽、金、元、清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都认同并沿用"中国"这一称谓,以彰显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中国"才开始向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名称靠拢。朱元璋北伐时发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收复失地后自称"中国皇帝",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具有近代国家的内涵。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以"中华民国"作为国家正式名称,这是"中国"首次在法律和国号层面获得正式地位,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到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一个全新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蓝图日益清晰。 1949年的初夏,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关于国家命名的关键讨论在北京悄然展开。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议题之一便是讨论建国的有关事宜,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国名问题。在此之前,毛泽东和中共的许多文件中都使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称呼。 会议进行期间,资深民主人士黄炎培和张志让首先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国名过长,建议简称为"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这个提议获得了相当多代表的赞同,眼看会议即将以此意见为准。 就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张奚若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他进一步解释道,"人民"与"民主"在外国语言中意思相近,在汉语中也有重复之嫌,去掉"民主"二字更为妥当。这番话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当场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国名确定非同小可。会议结束后,负责拟定政府方案的第4小组组长董必武收到了会议记录员整理的三种国名建议。为慎重起见,董必武召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起草委员会连开三次会议,从国家名称、属性、国体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讨论。直到8月17日的第三次会议上,才初步确认新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故事并未结束。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交审议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面竟赫然标注着"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六个字引发了新一轮激烈讨论。 9月26日上午11点半,周恩来在六国饭店专门举办宴会,邀请20多位七十岁左右的老政协代表,听取他们对国名简称问题的意见。席间争论激烈,一位代表从情感角度分析:"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在感情上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个叫法,如果一改掉,恐怕难以接受。"另一位辛亥革命参与者则态度鲜明:"对中华民国四个字,没什么好感!理由是,那是中华官僚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丝毫没有关联。"最终,16位代表明确表示反对使用"中华民国"作为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