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7年,张灵甫被粟裕包围,李天霞愣是见死不救,晚年过得如何? 1947年5月

1947年,张灵甫被粟裕包围,李天霞愣是见死不救,晚年过得如何? 1947年5月的一个黄昏,硝烟弥漫的孟良崮山顶,身为整编74师师长的张灵甫紧锁眉头,望向远方。解放军的炮火已经越来越近,而他期盼的援军却迟迟未至。此时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被最亲近的战友——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抛弃了。 要理解这段复杂的军中恩怨,我们需要回到十多年前。李天霞出身贫寒,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深受教官赏识,与王耀武、胡宗南等日后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同窗共读。从那时起,李天霞就立下了成为叱咤风云将军的宏愿。 黄埔毕业后,李天霞被分配到前线部队,从排长、连长开始,一步步爬上军事阶梯。1933年的一次围剿红军战斗中,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带领部队一路强攻,将红军困在山谷中。虽然红军最终突围,但李天霞的表现还是让蒋介石刮目相看,特地记功并提拔他为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天霞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大的舞台。1937年淞沪会战中,他作为副师长率部抵抗日军精锐,在猛烈炮火中指挥部队层层防守,连续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快速推进。在守卫京沪铁路的战斗中,他率部死守钢铁大桥,即使在日军重炮轰炸下也不退缩,最终歼灭敌军上千人。这些战功让他逐渐成为蒋介石信任的将领之一。 然而,军旅生涯中的一次任命,却成了李天霞命运的转折点。在抗战胜利后的军队重组中,他满怀期待地等着接任74军军长这一国民党精锐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然而,蒋介石却将这一职位授予了黄埔四期毕业的张灵甫。这一决定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张灵甫虽然战功卓著,但无论资历还是地位都不如李天霞。更让李天霞愤怒的是,张灵甫获得了他曾经的同学王耀武、胡宗南等黄埔高官的全力推荐。 这种被同僚背弃的屈辱与愤怒,在李天霞心中埋下了嫉恨的种子。虽然他随后被调任100军军长,但这个职位的声望与影响力远不及74军。这种内心的不满与日俱增,直到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终于让他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1967年2月的台湾,一位曾经威风八面的将军在病床上孤独地咽下最后一口气,身旁无人陪伴。这位将军就是李天霞,二十年前孟良崮战役中见死不救的罪臣。而他的选择,早在1947年5月那个命运的十字路口就已经注定。 5月12日,当张灵甫的整编74师陷入解放军的重围时,李天霞接到了增援命令。战场上的形势紧急,但李天霞心中却盘算着另一番棋局。他派出了自己手下最弱的57团前去支援,这个团在苏北曾两次被歼灭,装备差劲,士气低落。而团长罗文浪,刚从师参谋长调任不久,还未完全掌握部队。 当天晚上,罗文浪接到了张灵甫的电话,电话中张灵甫焦急地抱怨:"你们搞什么名堂,现在右翼出了毛病......出了事,你们是要负责的。"张灵甫要求罗文浪转告李天霞尽快派援兵。但罗文浪深知李天霞与张灵甫之间的矛盾,这个信息根本没有传达给李天霞。 随后,李天霞亲自给罗文浪打来电话,询问前线情况,并意味深长地指示:"夜间作战多准备变异,特别注意来往道路,要多控制几条。"最后还补充一句:"你是很机警的!"这番话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如果情况不妙,赶紧撤退。半小时后,罗文浪又收到一条矛盾的命令:"57团占领阵地,确保74师右翼安全,并归74师师长张灵甫指挥。" 李天霞的计划很清楚:如果罗文浪逃跑,那么失败的责任就在罗文浪;如果罗文浪参战,以57团的战力也无法挽救局势,而张灵甫的覆灭则是另一种胜利。这就是李天霞的如意算盘。 垛庄是整编74师最后的生路,距离张灵甫的阵地只有10公里。然而,就是这最后的希望,被李天霞以派系斗争的方式关上了。5月15日,解放军6纵及时占据了垛庄,彻底切断了张灵甫的退路。 5月13日至14日,孟良崮战斗愈发激烈,整日的炮声与枪声在山谷间回荡。张灵甫率领残部向山顶高地固守,希望能等到援军。可是,他望眼欲穿却始终未见83师的主力。5月16日,解放军对孟良崮发起总攻,在一片枪声与爆炸声中,张灵甫被击中倒在指挥所内,整编74师全军覆没。 战后,蒋介石得知李天霞见死不救的行为,怒不可遏,下令军法审判,甚至一度下令"就地枪决"。虽然李天霞最终逃过一劫,但他在军中的声望已跌入谷底,成为人人唾弃的"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