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来中国买导弹,中方代表试探性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一千万美元”,还没等说出口,沙特谈判生怕中国反悔,大喊:“1亿美元一枚,共买35枚。” 1987年,沙特来中国买导弹,这事儿听起来就挺带劲儿的。事情得从当时的国际局势说起。那会儿中东乱成一锅粥,两伊战争打了七年,沙特夹在中间,日子不好过。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轰得热火朝天,沙特看着眼热又害怕,急需一手远程打击能力撑腰。按理说,沙特跟美国关系铁,美国武器随便挑,可偏偏美国这时候不给力。因为以色列在后面使劲儿拦着,美国不敢卖远程导弹给沙特,怕打破中东的平衡。沙特没办法,只好把目光转向东方,找上了中国。 中国那时候有东风-3导弹,这玩意儿射程远,能打到2000多公里,沙特一看正合适。东风-3是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技术不算最先进,但在80年代中东战场上绝对够用。沙特也不是没考虑过其他国家,比如苏联,但冷战格局下,苏联跟沙特的意识形态不对付,交易风险太大。中国就成了沙特的“救命稻草”。再说中国这边,改革开放刚起步,外汇紧巴巴,能卖点东西赚点美元,谁不乐意呢? 谈判的过程简直是这场交易的高光时刻。中方代表心里有数,东风-3成本不算高,出口价得定得合理。他们试探着伸出一根手指,意思是每枚1000万美元。这价格不算离谱,毕竟导弹这东西,技术、研发、生产加起来成本不低,再加上国际市场行情,1000万还算公道。可沙特代表压根儿没等中方把话说完,可能以为中国要开天价,或者怕中方临时变卦,直接喊出“1亿美元一枚,总共35枚”。35亿美元啊,这数字一出来,中方估计都懵了。这可不是小数目,1987年的中国,一年出口总额才300多亿美元,这单生意直接占了十分之一还多。 这误会咋来的呢?有人说是沙特太急了,误以为中方一根手指代表1亿;也有人猜是翻译出了岔子,反正这事儿成了国际贸易史上的经典段子。中方当然没傻到去纠正,赶紧顺着梯子往下爬,交易就这么敲定了。35枚东风-3,外加35亿美元外汇,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沙特呢,也不亏,拿到了想要的远程威慑力,回去能睡个安稳觉了。 这笔交易背后,其实是国际博弈的缩影。沙特为啥这么急着买导弹?两伊战争是个大背景。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沙特作为逊尼派的老大,怕伊朗的什叶派势力坐大。东风-3射程够长,部署后能直接威胁到伊朗腹地,沙特心里才踏实。美国不卖,沙特只能找中国,这也说明当时的中美关系还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美国也没太拦着。中国的立场也很微妙,既想赚外汇,又不想太惹恼美国,所以交易全程低调,连官方报道都没怎么提。 再说沙特内部,苏尔坦亲王是这事儿的关键推手。他是沙特国防大臣,掌管军事采购,眼光挺长远。苏尔坦不光想买武器,还想借机拉近跟中国的关系。他知道沙特光靠美国不保险,得找个新伙伴平衡一下。这笔导弹交易后,中沙关系果然升温,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后面石油、基建合作也越来越多。苏尔坦亲王一直推动沙特现代化,直到2011年去世,他在沙特军界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这35亿美元对中国来说,真是天上掉馅饼。1987年,中国经济正爬坡,外汇储备才20多亿美元,这笔钱直接翻了个倍。赚来的美元干啥了?大部分投到工业化和基础设施里去了。那几年,中国正忙着建工厂、修铁路,外汇来得太及时。更重要的是,这单生意让中国武器出口的名声打响了,后来不少国家找上门,连带着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的份额都涨了。 当然,这交易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说沙特买贵了,性价比不高,毕竟东风-3技术不算顶尖,1亿美元一枚确实贵得离谱。但沙特不在乎,他们要的是安全感,不是斤斤计较价格。再说了,沙特有钱,石油美元哗哗流,这点儿开销对他们不算啥。中国这边也没啥好指摘的,买卖嘛,你情我愿,沙特主动喊价,中方顺水推舟,谁能说不对呢? 从战略上看,这笔交易对中沙两国都是双赢。沙特拿到了导弹,震慑了对手,稳住了自家后院。中国赚了外汇,还打开了中东市场,顺便跟沙特搭上了线。两国关系从这事儿起步,后来合作越来越深。放到冷战大背景里,这单生意还有一层意思: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不光是经济,连军事影响力都慢慢起来了。 这事儿放到今天看,也挺有意思。35亿美元在1987年是巨款,现在看可能不算啥,但那时候的国际环境、谈判心态,都让这笔交易成了个传奇。沙特急吼吼地喊价,中方乐呵呵地接单,误会也好,默契也罢,反正结果皆大欢喜。你说这算不算国际贸易里的“黑色幽默”?或者说,沙特那声“1亿”,其实是给中沙关系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