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到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突然撕开棉衣,取出一物件说:

1950年,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到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突然撕开棉衣,取出一物件说:“这是我从紫禁城偷出来的,现在自愿交给政府。”看守拿过来一看,当下傻眼了...... 1950年深秋,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内一片寂静。这天,正在值班的看守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打断了例行巡查。声音来自囚室,那里关押着这所监狱最特殊的战犯——末代皇帝溥仪。

看守快步走到囚室门前,只见溥仪神色异常激动,双手颤抖着撕开自己的棉衣。在棉絮的夹层中,一件裹着布条的物件显露出来。溥仪将它小心翼翼地取出,双手捧着递向看守,声音有些发颤地说道这是从紫禁城带出来的宝物,现在要交给政府。

看守接过这件包裹,轻轻展开。在昏暗的光线下,三枚由细链相连的印章显露出来。这三枚印章通体金黄,色泽温润,表面雕工精美绝伦。这便是清朝最负盛名的"田黄三链章",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这件宝物的来历要追溯到乾隆年间。田黄石产自福建寿山,以其独特的金黄色泽和温润质地闻名于世。在众多田黄石中,能达到制作印章标准的极为稀少。乾隆皇帝凭借其对艺术的独特品味,命能工巧匠从上等田黄石中精选材料,精心雕琢成这三枚印章。

这三枚印章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匠人另取一块相同材质的田黄石,将其打造成细链,把三枚印章串联在一起。这种设计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充分展现了清代宫廷工匠的超凡技艺。印章上更刻有"乾隆"二字,笔画遒劲有力,将皇家气度展露无遗。

在清朝历代皇帝的收藏中,"田黄三链章"始终占据着至高地位。这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代表着大清帝国最鼎盛时期的文化成就。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常以此印章为贵重之物,时常把玩,并将其视为皇室权威的象征之一。

这件国宝在1924年险些流失。那一年,军阀冯玉祥进驻北京,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在匆忙离宫时,溥仪将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偷偷带出,并将其缝入自己的棉衣中。从此,这件见证清朝辉煌的珍宝,开始了它长达26年的隐秘旅程。

看守望着手中的国宝,一时间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竟然在这样的场合下重见天日。他立即向上级报告这一重大发现,很快,管理所所长亲自来到现场。在确认了这件文物的真实性后,立即安排专人妥善保管。

这件突如其来的国宝让整个管理所都轰动了。谁也没想到,在这个战犯改造机构中,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一幕。一件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皇家珍宝,就这样从一件普通棉衣中重现于世,为这个深秋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这件国宝的出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自1924年离开紫禁城那天起,溥仪就将这件珍宝视如珍宝。在他颠沛流离的26年间,这三枚印章始终藏在贴身的棉衣里,经历了从皇帝到战犯的漫长岁月。 在离开紫禁城时,溥仪带走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这件"田黄三链章"是他精心挑选的宝物之一。这个选择绝非偶然,因为这件文物不仅价值连城,更承载着清朝最显赫的历史印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溥仪也从未想过变卖这件珍宝。

到了伪满洲国时期,溥仪虽贵为皇帝,却沦为日本人的傀儡。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这件宝物依然被他小心收藏。即便是在日本投降后,仓皇逃亡时,溥仪仍然没有放弃这件珍宝。直到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虏,这件宝物仍安然无恙地藏在他的衣物中。

1950年秋天,当溥仪听闻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的消息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个消息让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也让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在管理所的日常改造中,他逐渐了解到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溥仪作出了交出国宝的决定。这个决定来得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当他将"田黄三链章"交给看守时,还附上了一封亲笔信,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管理所所长在接到报告后,立即与溥仪进行了一次谈话。所长告诉他,国家对他的态度不会因为这件宝物而改变,最重要的是他能够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努力改造自己。这番话给溥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以后,溥仪在管理所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其他战犯看到溥仪的改变,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这件国宝的上交,在管理所内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经过多年的改造,溥仪的表现得到了认可。1959年,他获得提前释放的机会。而那件陪伴他26年的"田黄三链章",也最终回到了它最应该在的地方——故宫博物院。

如今,这件国宝依然珍藏在故宫,成为了一件重要的文物。它见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记录了一位末代皇帝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推移,"田黄三链章"的价值更显珍贵。田黄石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惊人的每克上万元。但这件国宝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物质价值。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连接古今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