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历史,人们脑海中往往率先浮现《史记》等正统史籍所描绘的画面。然而,《竹书纪年
提及历史,人们脑海中往往率先浮现《史记》等正统史籍所描绘的画面。然而,《竹书纪年》的存在,宛如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别样天地的隐秘之门。
在传统认知里,尧禅位于舜,尽显贤德与和谐,仿若一场权力交接的完美典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因儿子丹朱不成器,便将天下托付给舜,待尧离世,舜还曾谦逊地欲将王位归还丹朱,却因诸侯、百姓的拥戴而顺应天意登上帝位。一切看似顺理成章、温情脉脉。
但《竹书纪年》却抛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尧统治末期德业衰败,舜趁机将尧囚禁于平阳,流放丹朱,阻断父子相见,进而夺得帝位。这一记载,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宁静。
这种颠覆性记载并非个例。在大禹传位、太甲与伊尹、文丁与季历、郑桓公身世等诸多问题上,《竹书纪年》均与主流叙事背道而驰。它的出现,源于一次盗墓事件。晋武帝咸宁五年,一座战国时期魏国的古墓被盗,盗墓贼遗留下的竹简,后经西晋学者们长达 20 年的整理,诞生了这部《竹书纪年》。其虽历经波折,有 “古本”“今本” 之分,“古本” 却因保留大量珍贵原始史料,在古史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历史讲述,为我们理解古代权力更迭、政治斗争提供了全新视角,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只有一种声音 。
范文二:传统建筑:镌刻在砖石上的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