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独立,李光耀当即宣布将废除汉语,将官方语言改为英语,而在彼时新加坡200万人口中,75%以上都是华人,至此不少人对此十分不满,但李光耀解释道“汉语有个弊端”。
1935年,12岁的李光耀考入新加坡顶尖的学府读书,但因为1942年日军侵占新加坡而被迫中止,但是李光耀想要读书的愿望一直没有放弃,他一直都等着时机,
终于等到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李光耀排除万难,得到机会赴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先进思想,也坚定了他想要改变新加坡的信念。
1954年,李光耀和一些有学识的青年成立人民行动党,次年参加选举,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政坛之路。
1959年新加坡终于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政府。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新加坡内部就爆发了严重的种族暴乱。
马来西亚政府考虑到新加坡75%都是华人,害怕华人最后会占据整个马来西亚,最终新加坡只能离开马来西亚。
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出来,百废待兴,新加坡政府领导人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改善国内的环境。
新加坡也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压住国家内部所有不支持的声音。
当时身为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顶着所有压力站了出来,他知道现在所有的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他每次采取措施的时候都会尽量听取不一样的生意,做出最利于新加坡的决定。
当时的新加坡华人占了75%,中华总商会的代表提出建议想要将汉语作为国语,却被李光耀坚定地否决了,表示除非将自己打倒,否则不会将汉语作为国语。
李光耀是一个新加坡华人,按道理来说汉语对他而言,更亲切点,但是李光耀却选择了英语,这让人有些意外。
新加坡内部经济结构单一,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同样的意味着失去了英国支持。
此时新加坡的内部,经济停滞不前,十分危急。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光耀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优解”,才能尽快获得自保的能力。
之前殖民统治新加坡的国家是英国,国内也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再加上当时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鼎立世界两侧,贸然改为汉语,对于新加坡之后的发展没有益处。
新加坡作为一个海岛国家,缺乏资源,需要将自己国家的人送往别国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
新加坡成立之后火速寻求国际认可,这也需要通用语言英语的帮助。
从李光耀的角度出发,他这样的做法不难理解,当时的新加坡必须对外开放,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和世界接轨,依靠西方国家给予的助力,才能尽快让新加坡发展起来,恢复生机。
因此在综合考虑下,李光耀哪怕面临国内有七成华人的状况,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英语作为国语。
时间很快就给了李光耀答复,自他选择将英语作为国语之后,给新加坡的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之后他积极引进外资给新加坡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这让新加坡有了喘息和积累资金的时间。
李光耀定下英语为本国国语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李光耀对此做出了解释,汉语的部首、偏旁还有拼音都太难了,这也是他不选择汉语的一个原因。
虽然汉语不是新加坡的国语,但是李光耀却在新加坡保留了东方的价值观,他鼓励双语教育,两手抓,将精华汇集在一起。
李光耀大胆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行为,给新加坡带来了更好的机会,很快新加坡就成为了同期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大大改善了新加坡国内的状况。
而新加坡能够成为现在的繁荣富强模样和李光耀分不开关系,他用了31年的时间,让新加坡成长,而且要知道当时的汉语也没有达到现在这种程度,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会使用,而新加坡想要短时间获得成长的机遇,拥抱西方是必不可少的。
2011年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领导层,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后续的领导人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再接再厉让新加坡再上一层楼。
身为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综合国际形势做出对国家有最大益处的决定,是无法避免的选择。
从现在的发展来看,李光耀是无愧于新加坡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