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被谁赚了?”4月25日,河南一农民大哥种10亩甘蓝,丰收之后却愁坏了,2毛1斤都没人买!不料,大哥的一句话太扎心:“现在不敢说挣钱,只要能把成本收回来就行......”网友:老家包菜1毛,蒜苔不要钱,西葫芦9分,唉,谷贱伤农。 河南开封的田野里,十亩甘蓝地绿意盎然,每颗甘蓝都圆润饱满,辛勤的农民大哥日复一日地浇水、除草,汗水浸透了土壤,终于换来上万斤的丰收。 可站在田埂上,他却满脸愁容,甘蓝的价格跌到每斤不到两毛,收购商却连看都不看。 种子、肥料、人工的成本像石头压在心头,他只盼着能回本,不让这些菜白白烂在地里,田间的吆喝声被风吹散,丰收的喜悦早已被滞销的无奈吞噬。 与此同时,城市的菜市场熙熙攘攘,摊位上,甘蓝堆得整齐,西红柿鲜红欲滴,土豆散发着泥土气息,顾客们挑选着蔬菜,抱怨价格不菲:甘蓝每斤三四块,西红柿五六块,土豆也要两三块。 摊贩忙碌地称重收钱,市场里一片热闹,谁能想到,这些蔬菜在田间时的价格,可能连市场价的零头都不到?农民卖一斤甘蓝只赚两毛,消费者却要花上几块,这巨大的差价,究竟流向了何方? 答案藏在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中,甘蓝离开土地后,先被收购商打包,装上货车运往各地,运输途中,油费、冷链保鲜、人工成本不断累加。 到了批发市场,蔬菜转手给零售商,场地租金、摊位费又推高了价格,最终摆上摊位的蔬菜,价格早已翻了几倍。 据统计,运输、仓储、零售等环节往往占去蔬菜成本的六成以上,而农民的种植成本却被挤到角落,农民的劳动,在这链条中几乎被忽略,他们的议价能力也随之消失。 当市场上的甘蓝供过于求,收购商便压价,甚至直接停收。田里的菜再好,也只能堆在那里等着腐烂。农民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低价,或者看着心血付诸东流。 丰收的田野,本该是希望的象征,却成了沉重的负担,种地的成本低,意味着农民在市场面前毫无话语权,辛勤的付出换来的,往往只是微薄的回报。 这不是个例,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西红柿在产地每斤一块多,到了市场却卖到四五块;土豆在田间七毛一斤,零售价却翻了两三倍。 农民的付出被低估,中间环节却赚得盆满钵满,农业链条的失衡,让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助农政策年年提,但效果往往有限。 合作社、电商平台、订单农业等措施在一些地方初见成效,却难以撼动整个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此事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农民种菜这么辛苦,丰收了却卖不出去,中间商赚了大头,太不公平了!” 也有网友表示:“市场里菜价那么贵,农民却赚不到钱,这差价到底谁拿走了?得好好查查!” 还有网友表示:“心疼农民,助农不能只喊口号,得有实打实的办法,让他们有议价权。” 个人认为,农民的困境折射出农业链条的深层问题,种植成本低、议价能力弱,让农民在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不仅推高了菜价,也挤占了农民的收入。 助农政策虽多,但要真正改变现状,还需从源头入手,比如缩短产销链条、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 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民的付出理应得到尊重,希望社会能正视这一问题,让田间的丰收不再伴随无奈,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希望。 对此,各位观众朋友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都市报道 揪心!十亩万斤甘蓝源销!大哥急盼销路:一个人真的卖不动“没打农药,每颗都三斤多重!”)
猜你喜欢
家人们,我今天真被气炸!收废品大哥路过老家,我把结婚时花1万2买的钻豹摩托推出来
2025-05-02
孙志煜说
阿杜家正在打油菜籽,他妈妈又来了,他妈妈说这油菜籽不来给我,你不带我榨油吃,阿杜
2025-05-02
孙金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