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子相亲,女方说要彩礼28.8万,男方说太高了,女方把彩礼降到26.8万,男方决定订婚,回家以后男方又去相亲,找到一个女孩她只要6.6万彩礼,男方觉得捡了个大便宜,4月5日便带着媒人上门退婚了。
婚姻本不该沦为交易,可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
在湖南的一场相亲中,女方张口索要28.8万彩礼。
男方认为这个数字实在过高,双方随即展开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女方让步两万,双方以26.8万彩礼谈妥亲事,并顺利订婚。
或许在男方心底,始终觉得26.8万彩礼依然超出承受范围。
订婚之后,男方回到家中继续寻觅合适的相亲对象。没想到,这次真让他遇见一位只要6.6万彩礼的女孩。
男方大喜过望,赶忙带着媒人前往已订婚女孩家中提出退婚。
已订婚的女孩及其家人气愤不已,深感颜面尽失,但无奈之下也只能同意退婚。
若从商业交易的视角审视,既然婚约已达成,男方此举确实有失妥当。
然而,部分网友却给出这样的类比:昨天在A平台买了双99块8的鞋子,后来发现B平台同款只要16块8,于是果断退掉贵的,下单便宜的,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如此看来,这番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竟然站在了男方这边。
按理说,男方单方面悔婚,明显是过错方,可为何仍有众多人为其声援呢?
其实,许多人早已对高价彩礼深恶痛绝,为男方发声实则是宣泄对“高价彩礼”的不满。
男方悔婚之所以获得不少支持,背后折射出的是大众对高价彩礼积怨已久的情绪。
不知从何时起,“高价彩礼”频繁登上热搜榜单。
但凡出现与“高价彩礼”相关的社会事件,总能迅速引发大众关注。
比如,两年前新华社就曾对高价彩礼现象展开调查,发现江西某地,不算车子、房子,仅彩礼就超过38万元。
而福建某地,彩礼金额最高竟达200万元。
还有人谈了多年恋爱,到了谈婚论嫁阶段,却因拿不出30万彩礼,最终无奈分手。
此类事件,每次都会引发大量关注。
一边是令人咋舌的高价彩礼,另一边却是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
以30万彩礼计算,若月平均工资8000元,意味着不吃不喝也需工作37.5个月,将近三年时间才能攒够。
面对这样的高价彩礼,仅靠男方个人,多数情况下根本无力承担。
这往往需要男方父母倾尽全力,甚至举债才能勉强应对。
这也正是众多人对天价彩礼怨声载道的根源所在。
正因许多人对高价彩礼积怨已久,所以当看到湖南小伙退婚高价彩礼对象时,才会选择为其发声。
将婚姻视作生意的做法,引发大众反感。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便会产生心理不适,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婚姻是男女情感的升华,甚至倡导“真爱至上”。
然而,当婚姻异化为利益交换的生意时,这与我们传统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冲突。
因此,大众普遍对把婚姻当生意的行为表示不满。
这种不满在湖南男子退婚事件中,就体现为对女方与男方就彩礼讨价还价的反感。
女方先提出28.8万的彩礼,男方嫌高后,女方又主动降价两万,这种你来我往的议价过程,俨然就是商业行为。
再加上是女方率先提出高额彩礼,这也是不少人支持湖南小伙的原因之一。
不将婚姻视为生意,已然成为一种理想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们传统认知中婚姻“感情延续”“真爱至上”的观念,正经受着现实的考验。
如今,不把婚姻当作生意,反而显得有些理想化。
当下,又有多少婚姻能脱离利益的考量呢?
尤其是在相亲市场,婚姻的“生意”属性更是展露无遗。
在相亲中谈论婚姻,少了感情的铺垫,多的是利益的权衡。然而,这样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婚姻,一旦失去利益支撑,便极易走向破裂。
此前,网上曾报道江西南昌一位小伙的经历。
这位南昌小伙通过相亲结识一位女孩,他给了女方26.8万元彩礼后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不久,妻子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疾病,有两个子宫且只有一个肾。
小伙为给妻子治病,花费50余万元。
可当妻子得知小伙家再也拿不出钱时,竟选择离他而去,并坚决不愿再共同生活。
由此可见,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是何等脆弱。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对婚姻太过悲观了?”
与其说是对婚姻悲观,不如说是对婚姻本质的清醒认知。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认清婚姻带有利益交换的本质后,我们依然愿意相信“真爱至上”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