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留她性命,毛主席思索了片刻以后,摇摇头说:“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 赵洪文国,1881年生于辽宁岫岩县一个满族家庭,出身贫寒,幼年就赶上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乱世。家境虽苦,她却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她的第三子赵侗拉起抗日武装,她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换军火,还把自家房子改成指挥站和情报点。那时候,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份支持抗日的决心,让她成了当地人口中的传奇。 她还修了个小学,自己教国文,不让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得逞。她常跟学生说:“咱们是中国人,宁死不能当亡国奴。”1934年,日军一把火烧了她家房子,她没退缩,反而带着学生印传单,继续跟日本人对着干。后来被日军抓住,严刑拷打都没让她开口,最后她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北平。这段经历,让她成了抗日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 到了1937年,赵洪文国通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筹钱筹枪,把物资送到华北前线。北平沦陷后,她辗转汉口、香港、重庆,到处演讲募捐。那时候,她快60岁了,却满腔热血,嗓子喊哑了也不停。她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领导,就是个实打实干活的人,靠着一张嘴和一颗心,激励了不少人加入抗日队伍。抗战胜利那年,她已经是很多人眼里的英雄,名字甚至传到了国共两党的耳朵里。 可抗战一结束,赵洪文国的路子就变了。1945年以后,她没选择跟共产党合作,反而投靠了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拥护者。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给她写了封信,大意是让她“扩充反共大军,复兴中华”。她把这话当圣旨,跑到四川,自封什么“总统府留守”、“反共总司令”,带着一帮人到处搞乱。她手下招了些土匪,烧杀抢掠,四川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人说,她是被蒋介石洗了脑,有人觉得她就是放不下一己之见,总之,她从抗日的英雄,变成了祸害一方的顽敌。 1950年2月,解放军进四川,赵洪文国还在绵竹负隅顽抗,最后被抓了个正着。审讯时,她态度强硬,说自己“只认蒋委员长”,死活不认错。她的案子很快报到了北京。按理说,她抗日的功劳不小,儿子赵侗还为国牺牲,周恩来看在眼里,觉得她不该就这么没了,于是亲自去找毛主席求情。可毛主席听完案情,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句:“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这话听着挺重,但想想她在四川干的那些事,老百姓恨她入骨,也就不难理解了。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被执行枪决,69年的跌宕人生就此画上句号。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她跟蒋介石啥关系?其实,她不是蒋介石的亲姐姐,而是因为年纪比蒋大,又是他的铁杆支持者,才得了这么个绰号。她跟蒋介石的渊源,更多是政治上的捆绑。她把蒋当成救国领袖,蒋也拿她当棋子用。这层关系,既抬高了她的身份,也让她在关键时刻成了靶子。 赵洪文国这人,说她是英雄吧,前半辈子真没得挑;说她是罪人吧,后半辈子又确实害人不浅。她抗日时那股子劲头,值得敬佩,可解放战争里她的选择,又让人摇头。有人觉得她是被时代裹挟,有人说她就是固执己见。毛主席那句“不足以平民愤”,其实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给她后半生的行为下了定论。周总理求情,可能是念着她的旧功,可新中国的法律和民意,容不下她这样的“反共先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