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忽必烈在钓鱼城立誓,绝不杀城中一人!于是钓鱼城紧闭36年的城门打开了,随后大家都被眼前景象惊呆了,原来让上帝折鞭的,其实只有区区30几人…… “开门!我们投降!”公元1279年,紧闭36年的钓鱼城城门终于缓缓打开。城外的元军屏息凝神,都在等待着这个传说中的“南宋最后堡垒”露出它的真容。
然而,当城门完全敞开时,所有人都愣住了。城内没有千军万马,没有堆积如山的粮草,更没有传说中的“天兵神将”,只有三十几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守军,沉默地站在废墟之中。
36年前,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十万铁骑,发誓一定要踏平这座弹丸小城。36年后,当忽必烈站在城门前时,他才明白,让“上帝之鞭”折戟沉沙的,并不是千军万马,而是这区区三十多人!
1259年,蒙古帝国正值巅峰时期。成吉思汗的子孙可谓是横扫欧亚,他们的可怕程度,让欧洲人称当时的蒙古人为“上帝之鞭”,意为天罚降临,无人可挡。
然而,就在蒙古大汗蒙哥亲征南宋之时,一座不起眼的山城——钓鱼城,却成了他毕生都未能逾越的天堑。
钓鱼城的守将王坚仅仅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和巧妙的战术,就多次击退蒙古大军。蒙哥盛怒之下,选择亲自来到城下督战,却没想到最终会在激战中离奇死亡。对此,有人说中箭身亡的,有人说是染病才死的。
但不管真相如何,蒙哥的死直接导致了蒙古西征大军就此撤军,欧洲历史也因此改写。
蒙哥死后,忽必烈继位,建立了元朝。但钓鱼城却仍然掌握在南宋残部的手中,那些人死守不降,这也成为了南宋最后的象征。
由于元军屡攻不下,最终在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后)采取了围困策略。就在钓鱼城粮尽援绝的时候,忽必烈为显仁德,便派人去劝降,并且立誓:“开城不杀一人!”
而当城门终于打开之时,元军本以为会看到一支精锐之师,至少也是数千守军。却没想到,他们看到的,只有三十几个枯瘦如柴的士兵,和一座几乎被战火摧毁的空城。
原来,钓鱼城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濒临绝境。里面的守军战死的、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以至于到最后,真正还在抵抗的,就只剩这三十余人。尽管他们是靠吃树皮、老鼠,甚至皮革铠甲来填饱肚子,却依然坚持升旗、巡逻,这才让元军误以为城内仍有大军驻守。
面对这群“疯子”,忽必烈没有食言,他放过了幸存者,并感叹:“若南宋人人如此,我大元何以得天下?”
只能说,钓鱼城(在如今的重庆合川)的故事,是一场关于信念与生存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未必是千军万马,而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顽强坚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