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国安部最新披露的数据让人惊掉下巴——2024年破获的间谍案件中,17个落网者里竟然有11个顶着海归身份。这比例高得离谱,朋友圈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连夜把留学群名改成了"高危人群互助会"。 留学镀金变成间谍温床?这事儿听着就魔幻。仔细扒拉扒拉数据,问题可能没表面这么简单。17个案例放在全年出入境人员基数上看,连小数点后三位都排不上号。就像拿着放大镜看沙滩,非得说整片海都是沙子,这逻辑实在站不住脚。某些自媒体抓着"11/17"这个数字疯狂带节奏,恨不得给每个行李箱贴满防窃听标签,反倒把真正该关注的焦点带偏了。 换个角度看,海归群体确实自带"高危属性"。在海外接触不同意识形态就像呼吸空气般自然,参加个学术论坛都可能撞见情报机构的钓鱼执法。去年某藤校实验室曝光的"学术合作陷阱",明摆着就是披着科研外衣的情报收割。但要说所有留学生都该被打上问号,那和看见纹身就认定是黑社会的偏见有什么区别? 数据背后的统计陷阱更值得警惕。国安部公布的明明是"破获案件",可不等于"实际存在案件"。就像医院公布的重症患者里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不代表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重症,纯粹是筛查力度的问题。现在各口岸对留学背景人员的安检本就严格,查获比例自然水涨船高。要是真按这个逻辑,缉毒警查获的毒品90%用行李箱运输,是不是该禁止所有人用行李箱? 真正该敲响警钟的,是某些国家越来越没底线的渗透手段。某西方大国驻华使馆去年被曝光的"校友计划",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路线图,等你在关键岗位扎根十年才露出獠牙。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套路,可比传统间谍手段阴险百倍。话说回来,去年某车企核心技术泄露案的主犯就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土精英",怎么没人讨论"国产人才忠诚度危机"? 人才流动本是全球化时代的常态,现在倒好,海外经历成了原罪。某科研院所去年内部文件明文规定"涉密岗位慎用海归",逼得几个青年学者不得不烧掉留学证书来表忠心。这种一刀切的防范,和当年担心电报机会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有什么区别?真要这么搞,钱学森当年怕是连国门都进不来。 维护国家安全天经地义,但把特定群体标签化绝对是个昏招。看看美国FBI数据,他们抓的"商业间谍"里本土白人占七成,也没见谁提议给常春藤毕业生戴电子脚镣。防间谍说到底是个技术活,得靠精准识别而不是地图炮。现在倒好,某些单位宁可错杀三千的架势,吓得海归们简历都不敢写留学经历,这人才逆淘汰的戏码演得真叫人心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