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三女生下了晚自习,眼见最后一班公交车启动,她拼命挥手追喊,终于,司机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她的身影,停了下来,哪料,女孩到站,忐忑地向司机提出一个要求,司机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在湖南怀化,每晚9点50分,15路公交车的末班车会准时驶过怀化三中站。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回家的最后机会,但高三女生小尹却因晚自习拖堂,多次与末班车擦肩而过。 直到2018年的一个雨夜,她与公交司机杨骐铭的一场“追赶”,不仅改变了她的高三生活,也让一座城市的温情悄然蔓延。 2018年10月的一个晚上,小尹刚结束晚自习,冲出校门时已接近10点。 远处的15路公交车正缓缓启动,她顾不上撑伞,攥着书包在雨中狂奔,鞋底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校服裤脚。“等一下!师傅等等我!”她一边挥手一边喊,声音里带着哭腔。 后视镜中的身影引起了司机杨骐铭的注意。尽管公司规定末班车需准点发车,但他还是踩下刹车,将车停在了路口。 “一个小姑娘在雨里追车,太危险了。”他回忆道。小尹气喘吁吁地跳上车,湿漉漉的刘海贴在额头上,连声道谢。 这段回家的路,成了两人对话的开始。小尹的父母是工厂工人,深夜才能下班,打车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她低声说:“如果赶不上车,我只能走40分钟回家。”杨骐铭听后沉默片刻,提醒她“别再追车了”,却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女孩的困境。 “叔叔,能多等我5分钟吗?” 几天后,小尹再次坐上了杨骐铭的车。这一次,她鼓足勇气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请求:“您以后经过三中站时,能不能多等5分钟?”说完,她低着头不敢看对方,手指紧张地绞着校服衣角。 杨骐铭的回答出乎意料:“当然可以。”他甚至主动留下电话号码,“有特殊情况就打给我。”这个承诺,成了小尹高三生活的“定心丸”。 此后,每当教室的钟表指向9点50分,她不再焦虑地频频张望窗外,而是专注地写完最后一道题。 然而,约定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一次模拟考试拖堂至10点15分,小尹冲出校门时,发现公交车仍停在站台,车上的乘客却已怨声载道。 “司机硬是多等了12分钟!”一位乘客事后回忆,“他说‘这是末班车,不能让学生回不了家’。” 那天,小尹哭着上车,对着全车人鞠躬道歉。杨骐铭只是摆摆手:“考完了?快坐下歇会儿。” 杨骐铭的善举并非偶然,身为公交公司的“劳模”,他曾多次因帮助老人、拾金不昧受到表彰。 但为一名学生长期延迟发车,还是引发了争议。有同事质疑他“破坏规则”,领导却选择支持:“末班车的意义不仅是准点,更是守护。” 这份守护持续了整整一年,高考前夕,小尹将一罐手工折的千纸鹤放在驾驶座旁,每只纸鹤里都写着一句“谢谢”。 2019年夏天,她带着录取通知书和锦旗找到杨骐铭,红着眼眶说:“没有您的5分钟,我可能熬不过那些夜晚。”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杨骐铭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怀化市公交系统悄然推行“末班车弹性等待”制度——在中学密集的线路上,司机可酌情延迟1-3分钟发车。 一位市民感叹:“以前觉得公交车只是交通工具,现在它成了城市的‘守夜人’。” 有人质疑:为个人打破运营规则是否公平?若每个乘客都提出“多等5分钟”,公共交通如何维系效率?对此,法律专家指出,司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行使合理裁量权,并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而心理学研究者则认为,这种“人性化例外”恰恰体现了公共服务的人本精神,“规则是冷的,但执行规则的人可以有温度”。 对比近期“女子伸腿阻高铁关门被拘”事件,杨骐铭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在安全底线之上,用柔性管理化解矛盾。正如小尹所说:“那5分钟不是特权,而是黑夜里的光。” 如今,怀化三中站立着一块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杨骐铭获评“感动湖南人物”的颁奖词:“他用车轮丈量城市的深夜,用等待照亮学子的归途。” 每当末班车驶过,总会有学生抬头望向驾驶室,仿佛那抹暖黄色的车灯,仍在为追梦人留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