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遇见35岁男人,一见钟情,尽管父母强烈反对,她仍执意结婚。婚后31年她没做家务,丈夫认为她做家务是浪费才华。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兰溪,从小成绩拔尖,考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88年又进了清华大学读生物化工硕士。那年暑假,她坐火车去青岛探亲,手里拿着一本专业书,打算路上看看。麻一铭呢,35岁,青岛一家工厂的技术工人,刚出差回来,坐她对面。两人聊起来,一个讲实验室,一个说工厂改进,竟然聊得特别投缘。火车到站前,他们互留了地址,就这么开始了书信往来。 那时候没手机,写信成了他们联系的唯一方式。陈薇写清华的科研生活,麻一铭回工厂的日常,字里行间慢慢有了感情。陈薇觉得,麻一铭虽然没啥文化背景,但特别支持她的理想,这种感觉是她以前没遇到过的。麻一铭呢,也被陈薇的才华和志向吸引,觉得能认识她是自己的福气。 1991年,陈薇把麻一铭带回家见父母。她爸妈一看,这人比女儿大12岁,又是个普通工人,立马急了。家里条件不算差,陈薇又是独生女,父母早就盼着她找个门当户对的。可陈薇不这么想,她觉得麻一铭人实在,给她尊重和支持,比那些条件好的追求者强多了。她跟父母说,麻一铭愿意辞职去北京陪她,让她专心搞科研,这份心意谁能比? 父母劝了半天,甚至搬出其他追求者的家世背景,可陈薇主意已定。她不是冲动,而是真觉得麻一铭是那个能陪她走下去的人。最后,父母拗不过她,只能点头。1992年,陈薇硕士毕业,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她和麻一铭结了婚,婚礼简单但挺温馨。 结婚后,麻一铭说到做到,辞了青岛的工作,跟着陈薇去了北京。他没啥高学历,在北京找活儿不容易,可他一点不抱怨,主动把家务全包了。每天早上给陈薇煮粥煎蛋,晚上做好饭等她回家,连洗碗都不让她碰。有次陈薇想帮忙,他还抢过抹布说:“你干这个干啥?你的脑子得用在大事上。”这话听着糙,可特别真。 陈薇呢,把心思全扑在科研上。她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生物安全研究,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麻一铭就默默当后盾,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让她回来能歇口气。他的支持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打实的行动。陈薇后来回忆,没麻一铭这么扛着,她不可能那么专注地干事业。 2003年非典来了,陈薇冲在抗疫第一线,住实验室好几个月。那时候条件差,防护物资少,她和团队硬是咬牙干,研发出了疫苗。麻一铭在家带儿子,啥也没多说,就叮嘱她注意安全。2014年埃博拉疫情,她又去了非洲,环境恶劣,风险高,麻一铭给她寄东西,打电话鼓励她。2020年新冠疫情,陈薇54岁了,还是带头去武汉,研发疫苗。麻一铭在家整理资料,发短信让她别太拼。 这几次大仗,陈薇都打赢了,非典疫苗、埃博拉疫苗、新冠疫苗,她的名字一次次被记住。可她总说,没麻一铭,就没这些成绩。他不光是管家务,还得扛住家里的大小事。她在前线拼命,他在家守着,30多年没变过。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清华才女,一个工厂工人,差距这么大,咋能过这么久?其实,他们靠的是互相理解和支持。陈薇有理想,想干大事,麻一铭就甘愿退后一步,成全她。他没觉得这是牺牲,反而觉得骄傲,说她是英雄。陈薇呢,也没因为自己成就高就看不起麻一铭,她知道他的付出有多重要。 他们的儿子长大后,麻一铭跟他说:“你妈在救世界。”这话听着挺大,但一点不夸张。陈薇用科研报国,麻一铭用行动撑家,这俩人搭在一起,才有了31年的稳当日子。外人看不搭,可他们自己过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