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上海,就看过当时大陆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至今犹记在最后片尾,播出由各种方言吟诵的唐诗片段,使我不禁在电影院里热泪盈眶,后来还写了一篇长文分享我的激动。
那时我就在想,如果用传承中原古音的闽南话来念,一定别有一番韵味。未曾想,如今《长安三万里》果真到了台湾上映,而且还多了闽南话版,这真是非常难得的事。因为按台湾的规定,每年能进到台湾的大陆电影是有限额的,具体哪几部片获准还得靠抽签决定,《长安三万里》正好抽中,才能成功在岛内播映。
昨日我已身体力行,带着家里领导一起到台北西门町,买了电影票欣赏片长三个小时的《长安三万里》闽南话版,正好也让她学习岛内最主要的方言闽南话。闽南话保留大量今日普通话已消失的入声,用闽南话读唐诗,更能领略古汉语的抑扬顿挫。
看闽南话配音的《长安三万里》,犹如看文白夹杂的歌仔戏、布袋戏,更像是在听真正的古人对话。尤其配合神州大地的故事场景,讲述忠孝节义的中华传奇,更有力地破解民进党刻意用所谓“台湾台语”(即台湾省通行的闽南话腔调)搞“去中国化”的阴谋,可以一边欣赏闽南话之美,一边更对曲江夜宴的长城、“烟花三月”的扬州、“白云千载”的黄鹤楼、“朝辞白帝”的长江三峡……心往神驰,魂牵梦萦。
我虽已是第二次看《长安三万里》的故事,但仍然相当共情,回味再三。故事通过高适的回忆,带出他年少时与李白的邂逅,此中数十年的造化起伏,彼此各有不同际遇,个性也有天壤之别。高适的追求,是文能安邦、武能杀贼的大丈夫,但也遭受现实的毒打,写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诗句。片中的李白,则潇洒到几近疯狂,历经人生最得意的辉煌时期,再到官场失意,求仙访道,而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千古名句。
高适年近半百,潦倒半生,后投入名将哥舒翰幕府,做一记事文人。岂料安史乱起,他得以施展身手,官至剑南节度使,也面临昔日好友李白随永王叛变被俘,如何为之求情的抉择。《长安三万里》穿插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和人物,并蕴含人生的哲理、文学的感动、历史的变幻、政治的分合、家国的情怀,它既是中国文人的千古惆怅,也是中国男人的血性之歌,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长河,源源不断……
曾有网友为了《长安三万里》将若干发生的洛阳的故事,改场景设定在长安,而为此产生争论。其实“长安”已不只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中国人对盛世的憧憬与盼望。长安,长治久安,今日北京天安门前的大道,亦以长安为名。看《长安三万里》,会深深认同片尾高适所言:“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盛唐虽已败落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但那些深植人心的唐诗,却已永远活在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可惜这么好的大陆电影作品(不只剧情,人物、场景更是非常逼真,大陆的动画技术令我震撼),在台湾的电影院只能在寥寥几个冷门时段播映。正因如此,我要特别向引进《长安三万里》的“春晖映像”公司致敬,他们不计市场,只为了文化的传承。尤其他们还找了闽南话配音的制作团队,相当认真的进行读音考证,在片尾的唐诗吟唱部分也都重新配了闽南话版本。
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喜欢的电影,昨天第二次看,最后依然流下眼泪。我相信,台湾的广大观众必然也会有很强的共鸣,只是相关的宣传不够大, 太多人不知道这部杰出的动画电影。希望可以有更多台湾朋友进到电影院,亲自看一看《长安三万里》,重寻我们共同的“长安”,那一份我们共同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