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高级将领下令剥光132名日寇俘虏衣服,然后全部砍头,用禽兽的血祭奠南京遇难同胞,这位铁血将军,便是抗日名将,桂系狠人莫德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春,台儿庄外围麦田已被铁蹄碾作焦土,灰黄天空下,138师将士蹲在沙袋后,风里混着铁锈味与硝烟,莫德宏站在高地,望远镜紧贴眼窝,捕捉敌军推进轨迹。 远方黑潮滚滚,那是日军板垣师团的步兵方阵,配合坦克与山炮,如疾风般席卷而来,身为桂系一员,他明白,这一仗若守不住,徐州门户洞开,长江以北尽失屏障。 这个来自广西苍梧新富村的军人,早年因家贫辍学,是姐姐将他托付于开私塾的潘家,才得以读书识字,村中恶少常欺负他,他咬牙不言,只在山林里学挥刀,劈柴为练,寸草不留。 十八岁那年,他只身前往陆军模范营报到,从此再没离开过战场,他打剿匪、走北伐、守边陲,身上十几道伤疤,最深的一道横过胸膛,是在武昌城头硬拼敌军刺刀时留下的。 此刻在台儿庄,他把部队分为三股,正面死守,侧翼藏锋,后备掖于壕内,他清楚日军的套路:重炮开路,步兵跟进,再由坦克碾压残阵。 他反其道而行,将进攻火力藏于两侧,一旦敌军越过第一道壕沟,左右夹击如刀合拢,三天三夜血战,尸体堆满战壕,土壤被染成暗褐色,敌军死伤惨重,指挥官调换两次,始终无法突破。 最让敌军胆寒的一战发生在无名寺,一支迷路的日军小队误入寺中,正好撞上138师追击部队,俘虏被押出时,翻译在劝降,莫德宏却接到密报——此队昨日在临沂烧村屠民。 他盯着那几个面嫩的敌兵,握拳至指节发白,他下令剥光军服,把132名俘虏在寺前斩首,头颅码成四列,尸体裸陈于地,留下一片腥风血雨,军服整齐叠在一旁,供后来者认明身世。 这一举动并非只为杀伐,他亲眼见过南京城的废墟,妇孺成堆,井中浮尸,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无一幸免。 他要用敌人的鲜血,敬祭三十万亡灵,第二天,增援的日军抵达无名寺,一眼望去,地面尽是赤裸的尸首与无头的血阵,尸臭扑面,指挥官拔刀斩在庙门,铁火四溅,却始终未敢踏入半步。 此役之后,日军大本营紧急通报,命各部队“高度警惕桂系莫支队奇袭”,而在广西老乡中,传颂的却是另一个版本。 莫德宏战后亲自为士兵处理烂脚,严禁扰民,有人偷鸡蛋,他命令当众抽鞭;买老乡的米菜,必须付足银元,他视军纪为军魂,宁鞭下无情,不负桂军之名。 数月后,莫部在太湖击落一架敌机,搜出“第五号作战计划”,内载攻打重庆、西安之细节。 坠机十二人中,一位佩大将衔的冢田攻正是南京屠杀的主谋,他将其军刀熔成三把锄头,亲送还乡农户耕地,他说:“杀人需狠,活着要仁。” 抗战胜利后,他归乡务农,仅四年即被重新征召,护路西撤,一路多次遭伏击,部队士气涣散,到南宁郊外时,他将佩枪挂在腰后,站在路中央等待解放军收编,他知道,战到此地,已是力竭之局。 他被押往抚顺战犯管理所,隆冬时节,墙角晒太阳的老头耳朵早被炮火震聋,编号“桂系27号”。 有人问他要不要上诉,他摇头,晚年,他托人捎回一包家乡黄土,临终那日,缓缓将土捂在心口,眼睛在昏黄光线中缓缓闭上。 今日台儿庄纪念馆内,一座石碑刻着日军将领的话:“从未见过这么狠的中国兵。” 而玻璃柜里,一本泛黄的《游击战术教程》仍能辨出扉页钢笔字迹:打仗要狠,做人要仁,墙根一丛野菊年年盛放,无人知,那一包黄土,就埋在菊根之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初中历史网2024.2.7《他将132名日军斩首,击毙侵华大将,被日寇痛骂:这个人太狠毒》
猜你喜欢
1937年,“香秀”在大宅门中,一张珍贵的留影,她是同仁堂乐镜宇的太太,养子郭宝
2025-05-04
三秦青年人
晴雨风说史晴雨风说史王康年(1924年—1953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
2025-05-04
晴雨风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