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显庆二年(657年),当62岁的李勣挂帅西征突厥,他特意带上两个不成器的侄子。军

显庆二年(657年),当62岁的李勣挂帅西征突厥,他特意带上两个不成器的侄子。军中将领不解,老将军笑道:"此去凶险,若有不测,圣上见此庸才,方信我李氏再无将种。"这种自污明志的手段,与王翦求田问舍、萧何强买民宅的典故一脉相承。 大军刚出玉门关,西北的风沙就给所有人来了个下马威。李勣的两个侄子李敬业和李敬猷,在马背上晃得七荤八素,连兵器都握不稳。有个副将偷偷跟李勣说:"老将军,要不把这二位送到后方歇着?别到时候误了军机。"李勣只是摸着胡子笑,也不搭话,夜里却把俩侄子叫到营帐,指着墙上的地图训话:"别以为跟着我来是游山玩水,战场上掉链子,我第一个砍你们脑袋。" 这一路行军,叔侄三人倒真闹出不少笑话。有次安营扎寨,李敬业居然把帅旗插反了,惹得士兵们憋笑憋得肚子疼;李敬猷更离谱,追击小股突厥骑兵时,追着追着自己迷了路,最后被几个牧民牵着马送回来。这事传到隔壁营帐,连炊事班的伙夫都在议论:"李大将军一世英名,怎么带了这么俩活宝?" 可战场上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呢?突厥人得知唐军主帅带着俩草包侄子,认定这是天赐良机,连夜集结精锐准备偷袭。李勣早料到敌人会来这一手,故意把营寨扎得松松垮垮,连巡逻的士兵都懒懒散散的。等突厥骑兵杀到跟前,突然战鼓震天,预先埋伏好的弓弩手万箭齐发。混乱中,李敬业和李敬猷被推上战场,俩人吓得脸色煞白,却硬是举着兵器瞎比划,倒把敌人唬住了——谁能想到这俩"草包"敢正面迎敌? 这场仗打完,李勣的两个侄子虽然没立下战功,却也没出什么岔子。回朝庆功宴上,唐高宗看着这俩唯唯诺诺的年轻人,忍不住跟李勣打趣:"老将军的侄子,看着倒真是敦厚老实。"李勣立刻跪下来:"犬侄不成器,让陛下见笑了。老臣只盼他们能守着祖宗家业,别给朝廷添乱就好。"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跟着笑,谁也没注意到李勣眼里闪过的一丝寒光。 不过历史总是爱开玩笑。多年后,那个被视作草包的李敬业,竟在扬州扯起反旗,写下千古名篇《讨武曌檄》;而他当初的"草包"模样,究竟是真糊涂还是假痴傻,也成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都说伴君如伴虎,李勣用自污这招保了一世平安,可他大概没想到,子孙后代的命运,终究还是在权力的漩涡里翻了船。

评论列表

Jon
Jon 26
2025-05-05 08:15
徐敬业是徐勣(也就是徐茂公,因功被赐姓李故又名李勣)的孙子。你不要胡说八道误人子弟。
大汉神帝
大汉神帝 15
2025-05-05 09:20
《讨武曌檄》不是骆宾王写的吗???

用户94xxx31 回复 05-05 11:53
文章全名你肯定不知道。

关山万里 回复 05-05 14:28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又是谁写的?于右任,与讨武檄文异曲同工,何其似也

用户10xxx12
用户10xxx12 8
2025-05-05 10:21
《讨武曌檄》是骆宾王写的,徐敬业也不是李勣的侄子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 5
2025-05-05 12:02
胡说八道,胡编乱造。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3
2025-05-05 16:25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呵呵
呵呵 2
2025-05-05 13:43
不是李世勋谋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