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一个名字刷爆全网——李泰伯。
他是北京高考703分的理科状元,数学146分,理综279分,成绩单亮到刺眼。但比起分数,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的“神操作”:拒绝清华北大保送,扭头申请美国11所顶尖大学,结果全被拒了! 一时间,“高分低能”“崇洋媚外”的骂声铺天盖地。有人嘲笑他:“清北都不要你,活该被打脸!”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全网群嘲的“书呆子”,15年后竟摇身一变,成了霍普金斯大学双博士、《自然》期刊论文作者、回国搞科研的“天才科学家”。 他到底凭什么逆天改命?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学霸,究竟有着怎样的彪悍人生。
李泰伯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他出生在北京高知家庭,父母从不逼他上补习班,反而鼓励他学钢琴、搞创作、当学生会主席。小学时,他就能自学莫扎特的曲子,还原创了一首被爸妈当手机铃声的旋律;中学考进人大附中实验班,数学竞赛奖牌拿到手软,顺便把班长、学生会主席的职位全包了。
用老师的话说:“德、才、貌三合一,天生当领袖的料。”
高二那年,他轻松拿到清华北大的保送资格,但人家偏不按套路出牌,非要挑战美国名校,理由是:“年轻人不躺平,多经历挑战才是人生。” 结果这一“作死”,直接把自己作成了全网笑柄。
2010年,李泰伯把申请材料寄往哈佛、耶鲁等11所美国名校,信心满满等offer,结果等来11封拒信。
国内媒体瞬间高潮:“北京状元被美国大学团灭!应试教育培养的书呆子,果然不行!”
但真相远比他挨骂更扎心。 第一,他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1. SAT成绩拉胯:美国版“高考”没考好,直接让简历掉档; 2. 申请太晚:别人初中就开始规划,他高三才临时抱佛脚,招生官连他的高考成绩都没看到。
第二,中美教育差异:美国大学看重综合素质,而李泰伯虽然成绩逆天,但缺艺术、科技类竞赛经历,简历显得“偏科”。 面对全网嘲讽,李泰伯没甩锅,反而开博客自省:“被拒是因为我不够强,但高考还能再战!”
果然,他转头参加高考,703分拿下北京理科状元,狠狠打了质疑者的脸。网友瞬间变脸:“学霸还是你霸!”
被美国拒了?没事,李泰伯直接开启“曲线救国”模式。 第一步: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但只读了一年就转学香港大学,拿着64万奖学金继续刷履历。
第二步:在港大疯狂补短板,参加国际竞赛、发论文,一年后收到麻省理工(MIT)全奖录取通知。那些曾经嘲笑他“连常春藤门槛都摸不到”的人,直接被MIT的橄榄枝打懵。
第三步:在MIT拿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又搞了个骚操作——跨专业申请医学博士!更离谱的是,霍普金斯大学为他量身定制了“医学+哲学”双博士项目,全球每年只招10人。
在霍普金斯,他18个月研发出新型基因编辑技术,把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率提高了3倍,论文直接登上《自然》期刊。 用他的话来说:“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拿回来。”
如今的李泰伯,早已不是那个被群嘲的“书呆子”。 他拒绝美国百万年薪和绿卡,回国组建实验室,专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采访时他说:“感谢那些拒绝,逼我成了更好的自己。”
他的经历也撕碎了教育偏见:
反内卷:拒绝当“做题家”,用跨界打破“唯分数论”; 抗压王者:全网群嘲时没心态崩,反而越挫越勇。 正如网友评价:“真正的学霸,敢选别人不敢选的路。”
李泰伯的故事,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脸上。 他证明了:失败不可怕,标签不重要,敢折腾才是硬道理。 所以,如果你是他,会拒绝清华北大吗?评论区聊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