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没有克林顿支持,中国加入世贸有多难?这么说吧,要是没有他,美国国内那些反对势力说不定会更嚣张,在谈判里给中国使更多绊子。 这事得从 1999 年那场关键谈判说起 —— 中美代表在北京谈了整整 6 天 6 夜,会议室里火药味浓得能点火,美国当时的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后来回忆,要不是克林顿亲自拍板,这事儿可能跟之前 24 次谈判一样,又得黄了。 但克林顿也不是单纯为了帮中国,他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纽约时报》后来提到,克林顿当时跟国会说,让中国入世有三个好处:一是美国货能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二是通过经济合作影响中国,三是用世贸规则限制中国发展。 结果呢,这算盘打错了 —— 中国入世后经济突飞猛进,美国企业没垄断中国市场,反而被中国的发展倒逼改革。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有克林顿,中国入世也是大趋势,从 1986 年申请 “复关” 到 2001 年正式入世,整整 15 年,那时候国际形势变了:苏联解体、全球化加速,美国也需要中国来平衡其他对手,但克林顿的支持确实让中国少走了不少弯路。 比如 1999 年谈判时,美国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降低农产品关税,这些条件要是拖到 2000 年美国大选后,新政府说不定会狮子大开口,提更多苛刻要求。 克林顿这么积极,说到底还是瞅准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当时美国企业界 70% 都支持中国入世,通用、波音这些大公司早就盯着中国这个 “未来的大市场”。 当然,中国也不是被动接受,谈判时,朱镕基总理带着团队该让步的让步,比如汽车关税、电信开放这些领域,但在农业补贴、纺织品配额这些核心问题上坚决不让步。 最后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争取到 15 年的保护期,给国内产业留了成长时间,这种 “该软就软,该硬就硬” 的策略,让中国在全球化里站稳了脚跟。 现在回头看,克林顿当年的决定确实改变了世界经济,他可能没想到,中国没被 “西化”,反而在 WTO 里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事儿,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 —— 当年的选择,说不定就藏着后来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