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夏天,道光皇帝得知英国女王才23岁时,整个人懵了,他盯着报告看了好几遍,还是不敢相信:一个年轻的外国女子,居然统领一个国家?
他气得拍了几下桌子,立刻召见大臣,又亲自审问战俘,连问了三个问题:她怎么当上皇帝的?她懂得治理国家吗?她有没有结婚?
那时候,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尾声,清军在东南沿海连连败退,英军攻进浙东,抓了几个英国士兵押到北京。
道光觉得机会来了,准备从这些洋鬼子嘴里套点情报,他的焦点却不在枪炮和战术上,而是对那个“女主国”的英国充满好奇,他反复问的,都是关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事。
战俘说,英国是女王统治的国家,她很年轻,但由议会和内阁辅助政务,首相具体管事,女王只是国家象征。
道光一听更气了,直说“哪有这样的事?”他当场质问:女孩子年纪轻轻,怎么能管国家?女王结婚了吗?如果没嫁人,是不是可以安排个亲王过去和亲?
在清朝人的传统观念里,国家必须是男人来掌权,武则天是例外,那还是通过太后身份过渡的。
而眼前这个维多利亚,既不是太后,也没嫁进哪家皇室,就凭自己坐在王位上?这让道光实在接受不了。
他越想越觉得奇怪,甚至还考虑过:要不送个王爷过去联姻,像当年汉朝对匈奴那样?
他想不到的是,英国根本不是靠皇室通婚来解决问题的,那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蒸汽船、铁壳军舰、远程火炮,都是一流装备,维多利亚虽然年轻,却站在一整套成熟制度的背后。
她登基没多久,国家照样运转,议会开得热火朝天,首相带着内阁全国跑,外交、经济、战争都有序推进。
可在北京紫禁城里,道光依然困在另一个世界,他根本不理解“君主立宪”是什么。
听到“议会”“首相”“选举”,他皱起眉头,说“这不就是吵架么?”他觉得皇帝就是天子,怎么能听臣下的?他当皇帝几十年,每天早朝批折子,谁敢和他“议政”?
这种落差在鸦片战争里暴露得淋漓尽致,道光始终认为英军不过是来抢地盘的蛮夷,没意识到人家是来建立体系、扩大战略通道的。
他最关心的,反而是女王嫁没嫁人,像是在安排一次皇家婚事。
有一次,道光甚至追问战俘:“你们女王有没有亲戚在新疆?”他怀疑英国是不是想绕道从新疆偷袭进来。
这种想法实在离谱,但也体现出清朝对地理常识的贫乏,他们搞不清楚英国在世界的哪一角,连海上航行的基本战略都摸不透。
而另一边,英国人打仗用蒸汽轮船,火炮射程能打上千米,清军还是骑兵冲阵,火枪质量不一,指挥靠喊。
打仗的结果就是一边倒,定海、厦门、广州,全线崩溃,英军逼近南京时,道光才慌了,赶紧求和。
他派大臣到南京谈判,还嘱咐“可以通商,但别给太多口岸”,结果对方连谈判都不给太多余地,直接端上条款: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
这就是《南京条约》,中国自此彻底失去了主权平等的地位。
这场战争结束后,道光确实开始注意外部世界了,他让大臣多搜集洋人情报,还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那都是十多年以后的事。
最初他关心的,只是维多利亚的婚姻和权力来源,这种局限,是清朝闭塞状态的缩影。
整个十九世纪前半段,清朝都沉迷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中,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要求通商,被拒绝,说是“天子不与外夷议礼”。
几十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变了,清朝还在原地打转。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全球一半的海上贸易,她安排子女与德国、俄国王室联姻,巩固欧洲格局。
而道光死后,咸丰接位,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手忙脚乱,英法联军进了北京,圆明园被烧。
回头看,道光的那三个问题,听起来像是好奇,其实藏着整个帝国的困境,他的思维方式、提问角度,都不接现代世界的地气。
他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当皇帝的“怪事”,看不到那背后制度的强大。
当别的国家用铁路、报纸、枪炮重塑世界秩序时,大清还在靠八股文选官、靠和亲换和平。
你可以说,道光的三个问题,并不愚蠢,但它们确实暴露了一个时代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