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宁愿缴纳岁币也不用这笔钱来武装军队呢?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冠以"商贾之国"美誉的朝代并非偶然。在北宋宰相范仲淹的书房里,一场关于国策的讨论正在进行。宋仁宗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西夏军队连战连捷,声言要'亲临渭水,直据长安',朕已将夏竦、韩琦等人罢黜,可军事上依然难以扭转局面,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监察御史包拯拱手上前:"陛下,臣以为,既然军事上一时难敌,不如从经济上制裁西夏。西夏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唯有青盐资源丰富,是其财政命脉所在。若禁止进口青盐,从经济上掐住西夏咽喉,或可收奇效。" 包拯的这番话道出了宋朝应对强敌的独特思路——在军事弱势的情况下,转而利用经济优势。宋朝面临的军事困境源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北方产马区不再掌握在宋朝手中,导致骑兵力量严重不足。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优势显而易见,就如同后世成吉思汗凭借骑兵横扫欧亚大陆一般。 "朝廷养兵之费,诚为天文数字啊!"财政大臣叹息道,"唐德宗时期,一场战争一个月开销不过150万贯,而今日,仅募七万新兵就需三百万缗,加上军服一百二十万缗,粮食七百二十万石,总费用已达千万之巨。而陛下给辽国的岁币一年不过三十万,给西夏的也就二十几万,两者相加仅为陕西诸路军人一年工资的十分之一!" 宋朝与辽国、西夏的军事对抗中,面临着深层次的政治困境。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对武将的防范远胜于对其军事才能的欣赏。经历过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动荡,宋朝统治者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理念,狄青和岳飞的命运就是明证。 宋仁宗回想起大梁河惨败和汴京失陷的历史教训,不禁感慨:"我朝军队不似辽、金,崇尚防守而非进攻,即使神臂弓、床子弩等利器,也难挡骑兵铁蹄。完颜阿骨打曾对马植说'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此言虽辱,却非无因。" 宋朝面临的经济困境则体现在商业繁荣与军事投入不成正比上。作为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商业帝国,宋朝的货币已成为硬通货,但职业军人制度带来的庞大财政压力却成为沉重负担。这种情况下,岁币政策反而成为一种理性选择——以小博大,以商制武。 "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这句话道出了宋朝岁币政策背后的经济学智慧——通过开放边贸收取商税,不仅能抵消岁币支出,还能获取可观利润,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庆历二年(1042年),面对西夏的咄咄逼人,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的"庆历和议"看似屈辱,但背后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经济战役。回溯两年前,当李元昊连战连捷、扬言要"迁都长安"时,宋朝的灵魂人物包拯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有效的经济制衡方案。 包拯在朝堂之上分析道:"西夏国小地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倚赖'青盐'。臣以为,我朝应当停止从西夏进口青盐,从经济上狠狠掐住西夏的咽喉。"这番话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西夏的青盐为何如此重要?西夏境内虽然土地贫瘠,但盐池资源丰富,尤以青色盐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仅有300万人口的西夏根本消费不完这么多盐,出口青盐便成为西夏国唯一主要的财政来源。 与以往的贸易战不同,包拯设计的这次经济制裁更加精细。他没有简单地全面禁止青盐贸易,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策略:"禁止汉人贩卖西夏青盐,但对羌族和吐蕃部落却不予禁止。"这一手稳住了其他少数民族,扩大了统一战线。同时,包拯还放开了价格管制,支持私人资本进入西北贩盐领域,朝廷不征税,使得西北地区的盐价大幅下降。 "平均每5个西夏人,就要供养一个西夏士兵。"在这样沉重的军事负担下,西夏的经济崩溃速度远超宋朝预期。虽然西夏在战场上屡屡得胜,但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局面,让李元昊不得不放下军事优势,主动提出和谈。 这场经济战的成果便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的"庆历和议"。西夏以向北宋称臣为代价,换取北宋每年给予的"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表面上看,宋朝似乎是花钱买和平,但通过随后开放的边境贸易,宋朝不但收回了岁币成本,还获取了可观的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