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轻易对美国施以援手,并非单纯出于美方打压,而是从自身发展战略考量。若此时提供大规模援助,可能会影响自身发展节奏,毕竟在中高端科技领域,中国正谋求突破欧美长期占据的市场,这种发展诉求必然引发美方遏制,盲目救助无异于自缚手脚。 从中美科技博弈看,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后,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同比下降约15%,《通胀削减法案》也通过补贴等方式限制中国新能源企业发展。此时伸出援手,反而会给对方持续遏制中国科技升级提供经济支撑。 全球经贸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目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经济发展更依赖内需与多元国际合作,而非单方面维系对美经济关系。 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政策不确定性。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延续对华强硬政策,过往经验表明,即便短期内达成合作,未来换届后政策也可能大幅反复,难以形成稳定预期。 在国际金融领域,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提升至3.5%,在与俄罗斯、巴西等国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显著增长。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是减少对美元体系依赖、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与规则的平衡。美国若想寻求合作,需停止单边遏制政策,以平等姿态对话。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战略,既重视国际合作带来的机遇,也坚决捍卫自身发展权益,通过提升科技实力与扩大开放,推动构建更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