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消息,印度《商业前线报》报道称,原本计划代替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式的防长辛格,也将因“国内事务繁忙”缺席,由其副手、印度国防部国务部长桑贾伊·赛思代为出席。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恐袭事件后,莫迪对外界透露将不会出席俄罗斯卫国胜利日阅兵式,由印度防长辛格代为出席。 而现在辛格也称印巴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还有其他重要事务要准备,这都促使他重新考虑行程。该报纸还称,5月5日辛格将参加与日本的防务双边会谈。 从莫迪和印度防长的种种动作来看,俄罗斯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也很难不让人怀疑在美俄之间莫迪已经做出了新的选择。
因为这场普京精心筹备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式,被外界视为俄罗斯对抗美西方孤立的象征性活动。而莫迪和印度防长的先后缺席,也正预示着印度不愿成为俄外交宣传的工具。 然而印度作为俄罗斯传统意义上的盟友,这点忙都不愿意帮,那么只能说明,印度并没有达到一个大国所拥有的自主权。 不过话说回来,莫迪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印巴紧张局势升级。莫迪和辛格需要坐镇国内处理安全危机,这一突发事件迫使印度高层优先应对国内局势。 第二,平衡大国关系的战略考量。莫迪想要尽量避免在美俄之间选边站,若高调出席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可能影响美印关系,俄乌冲突下印度更需谨慎处理与俄互动。 第三,俄印关系的微妙调整。俄乌战争削弱了俄罗斯对印度的军事供应能力, 印度逐渐减少对俄武器的依赖。同时印度正加速推进与阿联酋的石油卢比结算机制,降低对俄能源依赖。
第四,国内舆论压力。若在恐袭事件发生后莫迪依旧高调赴俄,可能被国内舆论批评忽视国家安全。 但无论如何,印度正在与美国越走越近,成为美国制衡亚太的一颗关键棋子。 此外中国也需要警惕印度的这一选择,印度与美国走近,于俄罗斯、于中国来说都并非一件好事,特别是印度正在与日本开展的防务合作。
印度的野心众所周知,而日本的野心也昭然若揭,二者若联合起来,印太绝无好事发生。到那时,美国可能就真的对中国形成了“海上包围”,而中国真的可能会被美国前后夹击。所以,中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除了上述以外,莫迪之所以这么选择大概也是在向普京表达不满。毕竟本轮冲突爆发后,美以可是火速站队印度的,然而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盟友,其表态十分值得玩味。 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明确表示愿与印度合作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称“莫斯科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的权利”。而同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印度外长贾伊尚卡尔的通话中,敦促双方依据1972年《西姆拉协议》和1999年《拉合尔宣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分歧。
显然,俄罗斯这次没有无脑站队,而是玩起了平衡策略。然而这种平衡策略在莫迪看来,就是对印度的一种背弃,所以,莫迪决定以这种方式向普京表达不满。 不过,不管莫迪如何选择,他的决定都为时太晚。如今的美国已经暮气沉沉,将印度推向美国,无疑是将羔羊献给饿狼。印度最好的下场可能是自废武功,而最坏的下场则可能是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