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马来西亚的《光明日报》连发3篇新闻稿,披露12名中国籍男女,利用马中免签证90天的机会,进入马来西亚租赁双层独立式洋房设立呼叫中心后,专门针对中国人实施线上刷单兼职的骗局。这12名中国籍男女涉嫌设局诈骗老乡血汗钱而遭马来警方逮捕。 免签政策原本是为了促进两国交流的好事,结果被这些蛀虫当成了犯罪绿色通道。 你想想,90天免签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只要有本护照,就能堂而皇之地在马来西亚待三个月,不用签证审查,不用背景调查,甚至连资金证明都不用。 这就给了诈骗团伙足够的时间选址、租房、采购设备、培训人员,等一切准备妥当,正好卡在签证到期前跑路。 更讽刺的是,他们选的地方还是独立洋房,这种房子在当地本来就隐蔽,周围邻居少,平时根本没人注意,就算天天有陌生人进出,也不容易被发现。 再看看他们的手段。刷单诈骗这种老套路,在中国早就被曝光无数次了,怎么还能骗到人?只能说这些骗子太懂人性的弱点。 他们专门挑宝妈、学生这些时间多但收入少的群体下手,用“日赚千元”“零风险”这种诱饵,一步步把人套进去。 一开始给点甜头,比如刷一单返10块,等受害者放松警惕后,就开始让你垫付大额资金,然后玩消失。 最恶心的是,他们连话术都设计得明明白白,比如“遇到质疑就发伪造的营业执照”“学生宝妈优先下手”,这些都写在他们的诈骗手册里,简直把受害者当傻子耍。 但最让人愤怒的是,这些骗子居然是中国人。他们跑到国外,利用当地法律和语言的便利,专门坑害自己的同胞。 更可怕的是,这种犯罪模式可能已经形成产业链,说不定还有更多的团伙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复制这种模式,继续祸害中国人。 说到底,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利益驱动。诈骗的成本太低,收益太高。就拿这次案件来说,12个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就能骗到几十万元,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让很多人铤而走险。 而现有的法律惩罚力度,根本不足以震慑他们。马来西亚对诈骗罪的最高刑期是10年,但实际判决可能更短,而且罚款金额也不高。相比之下,他们骗取的金额可能是刑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风险收益比让很多人觉得值得冒险。 另外,国内的就业压力也是一个因素。这些诈骗团伙的成员,很多都是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被高薪诱惑,偷渡到国外,以为能赚大钱,结果却成了犯罪集团的棋子。 总的来说,这次马来西亚诈骗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国犯罪的复杂性,也照出了现有政策和法律的漏洞。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加强免签政策的审查机制,比如要求入境者提供资金证明或行程安排;加大跨国执法合作力度,建立更高效的情报共享机制;提高法律惩罚力度,让犯罪分子付出更高的代价。 同时,也要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减少犯罪诱因。只有这样,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让中马免签政策真正成为促进友好交流的桥梁,而不是犯罪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