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起义后,卢汉决定释放张群,有人劝说:“放了张群,蒋介石没了顾忌,会调大军攻打昆明的。”卢汉说:“一切后果,由我来承担。” 1949年的昆明,寒风吹过,局势却比天气更冷。卢汉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手里捏着张群这张牌:扣住他,或许能挡住蒋介石的怒火;放了他,可能引来国民党大军的铁蹄。亲信急得满头汗,劝他三思,可卢汉却拍了桌子,说了句让所有人愣住的话:“放了,一切我扛。”这不是拍脑门的冲动,而是情义与算计的博弈。 1949年12月,云南起义的火苗已经点燃。卢汉,时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早就下定决心,要带着云南投向我国人民阵营,摆脱蒋介石的控制。那年冬天,国民党元老张群带着蒋介石的命令飞到昆明,要求卢汉把省政府和绥靖公署迁到滇南,给从成都撤来的“中央机关”腾地方。这摆明了是要把云南绑在国民党战车上,卢汉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听话,起义大计就得泡汤。 卢汉没急着翻脸,而是先稳住张群。他推说迁徙困难,拖延时间,还主动提议让三位军长跟张群去成都向蒋介石汇报情况。张群看他态度老实,也没多想,带着李弥、余程万和龙泽汇走了。可没过多久,12月9日,张群又带着这几人飞回了昆明。卢汉借口身体不好,派人把张群安置在一处住所,悄悄断了电话线,等于软禁了他。当晚,他以张群的名义召集国民党军政要员开会,把李弥、余程万等七人扣下,随即宣布云南起义,升起五星红旗,正式跟国民党划清界限。 起义成功后,张群还被扣在卢公馆附近。他急了,写信给卢汉求放人,说自己愿意退隐香港,不掺和军政。卢汉看完信,犹豫了。张群毕竟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过去没少在蒋介石面前帮他说话,让他能在乱局里站稳脚跟。这份人情,卢汉一直记着。可身边的亲信急了,劝他说,放了张群,蒋介石没了牵绊,肯定会调兵打昆明,后果不堪设想。卢汉听完,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放人。他掷地有声地说:“他对我有恩,这情我得还,后果我来担。” 12月11日早上,卢汉派人把张群送上飞机。张群上了最后一架离开昆明的飞机,直奔台湾去了。到了台湾,他没兑现退隐的承诺,而是向蒋介石汇报了云南的情况。蒋介石气得跳脚,下令调兵,想把昆明夺回来。可那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势如破竹,加上起义军民的抵抗,蒋介石的算盘落了空。1950年2月,解放军进入昆明,云南彻底迎来和平解放。 卢汉的决定,其实不光是还人情那么简单。他心里有杆秤,知道起义是大势所趋,蒋介石的日子已经不长了。放张群,既是还了旧恩,也是给国民党内部留个口子,表明自己不是赶尽杀绝的人。这种做法,在当时混乱的局势里,既有情义的分量,也有政治的考量。解放后,卢汉被任命为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出力,直到1974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张群呢?到了台湾后,他继续在所谓的“总统府”干秘书长之类的差事,一直活到1990年,101岁才走。他没守住退隐的诺言,但这不影响卢汉义释他的举动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这件事,搁在当时,可不是小事。卢汉扛下了所有压力,也为云南的和平解放铺了路。 从咱们中国的角度看,云南起义是我国解放事业的一部分,卢汉的选择顺应了历史潮流。台湾问题那是咱们的内政,一个中国原则不容置疑。蒋介石想靠军事手段翻盘,根本是痴心妄想。卢汉放张群,既展现了个人情义,也没挡住人民解放的大势。这事儿放到今天看,依然让人感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的抉择有多重要。 再说回来,卢汉这人,既是军人出身的硬汉,也有政治家的手腕。他没被眼前的风险吓倒,也没让旧情拖了后腿。放张群的决定,乍一看像冒险,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果断。咱们普通人可能想不通,那么大的赌注,他咋就敢下?可换个角度想想,卢汉要没这魄力,云南起义未必能这么顺当。历史就是这样,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 这事放到现在,也挺值得琢磨。卢汉用行动告诉咱们,情义和原则有时候得两头兼顾,但大方向不能偏。他赌对了,云南解放了,他自己也站对了队。张群那边,虽然没守承诺,可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跟卢汉的决定没啥关系。说到底,卢汉这步棋,走得值。 到了1950年,云南已经是新中国的一部分。卢汉在解放后的工作里,依然带着那股子实干劲头,把云南建设得有声有色。他的故事,不光是云南人的骄傲,也是我国解放史上的一笔财富。从起义到放人,再到后来的建设,卢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