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

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洛阳郊外的破庙里,寇准的棺木落满灰尘,守棺的老仆已经换了两茬。当年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随着盘缠耗尽,渐渐作鸟兽散。有人叹着气摸了摸棺木:“寇相爷当年在澶州城头,单骑退辽军,金銮殿上敢跟皇帝拍桌子,怎么落得这般田地?”

这话传到汴京,满朝文武却都装聋作哑——毕竟,当年寇准被丁谓排挤,贬到雷州时,那些曾经称兄道弟的同僚,没几个敢说句公道话。 十年光阴,汴京城头的柳树绿了又黄。某天早朝,宋仁宗突然盯着龙椅旁的空位发怔——那里曾是寇准站了半辈子的地方。“寇爱卿的棺椁......”皇帝话音未落,大臣们面面相觑。原来这些年,拨款的文书早成了废纸,负责运送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谁都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 当新的送葬队伍赶到洛阳时,破庙的墙皮已经剥落大半。打开棺椁的瞬间,随行的老吏红了眼眶——寇准身上还穿着那件打补丁的官服,腰间玉带早被典当换了盘缠,唯有手里紧攥的笏板,磨得发亮。

队伍重新启程那日,沿途百姓自发摆上供品,白发老翁颤巍巍地说:“相爷在雷州时,教我们种草药、修水渠,是真正的好官啊!” 可这风光大葬的背后,透着说不出的荒诞。堂堂一朝名相,死后竟要靠皇帝两次“想起”才能入土为安。那些曾被他庇护的大宋子民,那些在他力主抗辽时躲在后方的官员,此刻都成了这场闹剧的看客。

更讽刺的是,当棺木终于回到寇准的故乡陕西渭南,人们发现墓地早已杂草丛生——原来这些年,连块像样的坟茔都没人替他置办。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宋仁宗或许早已忘了这场折腾,可寇准的故事却像面镜子。一个能在朝堂上舌战群儒、让辽军闻风丧胆的能臣,却在死后被现实狠狠扇了耳光。

这不禁让人想问:那些所谓的荣耀与尊崇,究竟是帝王的施舍,还是臣子应得的回报?而一个国家对待功臣的态度,又藏着多少兴衰荣辱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