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家楼下有对夫妻开早餐店,只卖豆浆油条。20平米小店,早上7点到10点半营业。一

我家楼下有对夫妻开早餐店,只卖豆浆油条。20平米小店,早上7点到10点半营业。一碗豆浆加鸡蛋3元,油条2元一根。店面的招牌是褪色的红底白字,“老周油条豆浆”五个字被油烟熏得有些模糊,却像座准时的钟,风雨无阻地迎接每个清晨。 夫妻俩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忙活。周叔揉面的力道十足,案板被拍得“砰砰”响,面粉扬起的白雾里,他古铜色的额角已经沁出汗珠。周婶守在油锅旁,筷子夹着细长的面胚轻轻一抖,金黄的油条便在油花里舒展腰肢。两人配合默契,几乎不怎么说话,唯有油锅的“滋滋”声与揉面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 小店的常客大多是附近的居民。穿校服的学生攥着零花钱,踮脚趴在玻璃柜前:“周叔,两根油条!”晨练的老人颤巍巍地递过搪瓷缸:“照旧,浓豆浆少放糖。”最热闹时,店内七八张塑料桌挤得满满当当,有人端着碗站在门口吸溜豆浆,热气混着油条香,在冷冽的空气里晕开温暖的雾。 有次暴雨突至,店里只剩我和一个浑身湿透的外卖小哥。周婶默默往他碗里加了个鸡蛋:“吃饱了才有力气跑。”小哥红着脸要多付钱,她摆摆手:“我儿子也在送外卖,这天儿遭罪。”雨幕中,周叔把最后几根油条塞进纸袋,硬塞给在店外躲雨的清洁工:“拿着吃,别嫌凉。” 渐渐地,小店成了社区的“信息中转站”。张奶奶在这里得知老邻居住院,赶忙托人捎去炖汤;李大爷从食客口中打听到孙子学校的招生消息;就连附近店铺的老板,也会在开店前跑来喝碗豆浆,聊聊家长里短。周叔总说:“咱们做小本生意,赚的就是份人情。” 但生活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去年物价飞涨,面粉、大豆价格翻了番。周婶望着账本直叹气:“再这么下去,成本都兜不住了。”周叔闷头抽了半包烟,第二天却照旧凌晨三点起床备料。有老顾客得知后,主动在社区群里吆喝:“老周家不容易,大伙儿多帮衬!”那阵子,小店的队伍排得比往常更长,有人特意绕路来买几根油条,有人硬塞钱说“提前存着”。 后来,街角新开了连锁早餐店,装修气派,还推出扫码点餐、满减优惠。大家都以为老周的店撑不下去了,没想到他反而清闲起来。“现在年轻人图方便,咱就守着老主顾。”周叔笑着把炸好的油条递给穿开裆裤的小娃娃,孩子油乎乎的手抓着油条,笑得露出没长齐的乳牙。 今年春节前,小店突然挂出“暂停营业”的告示。社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猜测夫妻俩要回老家,有人惋惜再吃不到这口热乎的早餐。直到元宵节那天,褪色的卷帘门“哗啦”升起,周叔系着新围裙,周婶烫了卷发,店里还多了台崭新的豆浆机。“儿子给换的设备,说能省力。”周婶摸着机器,眼里闪着光,“歇了半个月,怪想你们的。” 如今每次路过小店,总能看见周叔教小孙子揉面。孩子胖乎乎的小手沾满面粉,把面团捏得歪歪扭扭,周叔却笑得前仰后合。周婶在一旁炸油条,不时回头叮嘱:“慢点儿,别烫着。”阳光透过蒙着油膜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墙上泛黄的菜单上——豆浆鸡蛋依旧3元,油条还是2元一根,仿佛时光在这里停驻,又在烟火气里悄然流淌。 常有年轻人慕名而来,举着手机拍老式的煤球炉和斑驳的墙面,说这是“城市里的乡愁”。周叔却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词,他只知道,只要街坊邻居还爱这口热乎劲儿,只要清晨的案板前还有揉面的声响,这20平米的小店,就会一直守着这份简单的温暖,守着属于平凡人的,热气腾腾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