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还有,主席。"工作人员回答说,“还有200多人”,主席沉思片刻后决定,他们已老,无力作恶了,放了吧,还要给些生活补助,让他们安度晚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北京,一场非常“特别”的欢送宴会正在悄悄准备,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主角不是什么英雄模范,也不是外国贵宾,反倒是关押了多年的国民党战犯......

时间往前倒推几十年,那时解放战争打完后,不少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成了俘虏,昔日的风光不再,他们被送进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开始了漫长的改造生涯。

功德林这地方,以前是座庙,后来成了关押这些特殊人物的场所,也算是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试想一下,那些曾经发号施令、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这落差得多大。

而在功德林里头,人跟人也不一样,有的人,像写过《围城》钱钟书岳父杨绛公公的弟弟黄维,一开始也是拧巴,后来慢慢想通了,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路,多少接受了共产党的现实。

但也有像文强那样特别犟的,从头到尾都憋着一股劲儿,心里头还是认国民党那套,对共产党怎么看都不顺眼。

所以功德林就像个大熔炉,也像面镜子,把这些人的心思照得清清楚楚。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转眼到了1975年,那时候,国内刚经历了些风波,国际上也不太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事,他问起功德林那边的情况,听说还关着两百多个国民党战犯,沉默了一会儿,就发话了:“我看他们也老了,关了快三十年,量他们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放了吧,生活上给些补助,让他们安安稳稳过个晚年。”

这消息一出来,不光是那些战犯懵了,社会上也议论纷纷,关了这么久的“敌人”,说放就放了?

而毛主席这个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他琢磨的是,这些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再关着也没多大意思,不如给他们一条出路。

而且他也说了,这些人跟当年土改时斗的地主恶霸还不一样,他们主要是战场上的对手,算不上是直接祸害老百姓的,杀了没什么用,放了反而能显示共产党的胸怀。

他还特意交代,要给生活费,恢复公民权,这在当时确实体现了点人道主义的意思。

当然,光有人道主义还不够,背后肯定有更深的政治算盘,你想啊,把这些人都放了,对内可以缓和一下气氛,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对外,特别是对台湾那边,也是个姿态,毕竟这些放出去的人里,不少在台湾还有亲戚、有旧部,这多少能给两岸关系松松土。

就像毛主席自己说的,这不光是原谅谁的问题,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这步棋走得挺有魄力,也显出了点大国气度。

然而特赦这事儿,也不是主席一句话就完事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了好几次会,正儿八经地讨论,最后通过了特赦决定。

公安部那边也没闲着,对所有还在关押的战犯挨个儿审查评估,确保符合释放条件才行。

到了1975年3月23号,北京饭店就摆开了那场特殊的欢送宴,说是欢送,其实也是庆祝这些昔日的战犯重获自由,每个人都发了安家费,还给做了新衣服,面子上也算照顾到了。

拿到特赦令的293名战犯,心里头肯定是五味杂陈,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他们得做选择。

有些人想回台湾,毕竟那边有家有亲人,但也有些人觉得,台湾回不去,或者不想回了,就决定留在大陆,看看这新中国到底啥样,也算开始一段新生活。

但不管他们选哪条路,当时的政策是都尊重,愿意走的给路费,愿意留的安排工作或供养起来。

后来呢,这些人的经历也各不相同,像黄维、文强这些人,都留在了大陆,他们曾经是共产党的死对头,特赦后,慢慢也得适应新环境,亲眼看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天天变化。

黄维后来还当了政协委员,文强也一样,他们晚年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段挺耐人寻味的历史注脚。

可以说,1975年这次特赦,不单是改变了这几百个人的命运,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挺深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所谓的“民族和解”,也为后来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埋下了伏笔,同时也算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下“宽大处理”的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在当时也不是没人嘀咕,有人觉得,这么轻松就把“战犯”放了,是不是有点忘本,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也有人担心,这历史的账,是不是就算不清了?

那么,几十年过去,现在回头看,1975年的这次特赦到底该怎么评价?是高瞻远瞩的一步妙棋,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它对今天的我们,又能提供点什么思考呢?这恐怕还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