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副司令路过湖北黄安时,经过老家村子,就上前敲开了自家大门,十八年未见的母亲却问他:“长官,你是谁呀?是来我家歇脚的么?”
在1947年的一个炎热午后,湖北黄安的天空透明得像刚洗过一样,骄阳似火。郑国仲,此时却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站在他十八年未曾踏足的家门前。
他的心中充满复杂的情感,这个村庄承载着他童年的回忆,但战争和责任已让他远离了太久。在这紧张的时刻,内战的硝烟弥漫在整个国家,作为刘伯承将军的得力助手,他原本肩负着策反国军的重要任务。但在经过家乡的那一刻,他的心被另一种强烈的情感所占据。
他记得是中午时分,当时的太阳高挂,将一切都照得通透。他向刘伯承提出了休假的申请,希望能有半天的时间回家探望。刘伯承起初不解,郑国仲向来严于律己,从不擅离职守,这突如其来的请求让他感到惊讶。但在得知郑国仲的真实想法后,刘伯承理解了,他知道这半天对郑国仲来说意义非凡。
郑国仲轻轻敲响了家门,门缓缓打开,一位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昔。面对这位十八年未见的儿子,她却没有认出来,只是好奇地问道:“长官,你是谁呀?是来我家歇脚的么?”这一问,无疑击中了郑国仲的心,他的眼眶湿润了。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这位他思念了多年的母亲。
那一刻,无论是郑国仲的军衔,还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都变得无关紧要。他只是一个儿子,一个渴望与母亲团聚的儿子。他缓缓地走进屋内,与母亲坐下,开始了久违的交谈。他告诉母亲,他是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为了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母亲不再受苦,才选择投身战场。
郑国仲缓缓站起,他的身影在斑驳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母亲仍坐在破旧的木椅上,双手轻抚着那张经年累月被磨得光滑的桌面。屋内充满了岁月的气息,每一件家具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郑国仲转身走向门边,拿起了那件早已备好的军装。军装的颜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亮,每一个扣子都被擦拭得闪闪发光。他缓缓穿上军装,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一种无声的庄严和坚定。
他的母亲起身,慢慢走到他的身边。她用颤抖的双手,细心地帮他整理领带,调整军帽。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细致和仔细。她的动作虽慢,但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定和认真。
郑国仲低下头,任由母亲为他整理。他的母亲身材显得格外瘦弱,与他魁梧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但在这一刻,他感觉母亲是那么的强大,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整理完毕后,郑国仲的母亲缓缓后退了几步,用目光默默地审视着他。她的目光穿过时间的长河,似乎在回顾郑国仲从一个稚嫩的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她的眼中充满了无言的骄傲和期盼。
郑国仲轻轻拥抱了母亲,那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拥抱,也是一个充满温暖的拥抱。他的身体仿佛在告诉母亲,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将不负她的期望,保卫家国,保护人民。
然后,他转身走出门去。他的步伐坚定,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稳和有力。他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他的母亲依然站在门口,用她那深邃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他的背影。
郑国仲走在村道上,脚步虽然坚定,但他的心却在那片斑驳的光影中游移。他的母亲在家中忙碌着,为这位久别的儿子准备着简单却充满深情的午餐。饭菜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与青草的味道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家的温馨。
餐桌上,郑国仲静静地坐着,眼前是那些熟悉的家常菜,清淡而富有乡土的气息。他拿起筷子,一边吃着,一边的眼角渐渐湿润。他看着母亲那满头的白发,心中涌动着说不出的情感。母亲的身影在炊烟中显得有些模糊,但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深深的爱和关怀。
郑国仲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尽量让自己看起来镇定和坚强。他知道,他不能让母亲为自己担忧。他告诉母亲,天黑前他就必须离开,因为作战任务还在等着他。母亲听闻这些,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但她还是强颜欢笑,安慰他赶紧吃饭。她忙碌着,将家里能找到的最好的食物,一一装进郑国仲的背包中。
饭后,郑国仲和母亲站在门前,母子俩没有太多的言语。郑国仲紧紧地拥抱了母亲,那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温暖的拥抱。在母亲视线不及的地方,他悄悄地将自己存下来的工资,放进了母亲的箱子里。这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和关怀,也是他心中无法言说的愧疚。
告别的时刻终于到来,郑国仲转身,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他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如果再看一眼,他可能就无法离开。他的心像被什么紧紧揪着,每走一步,都像是在与自己的情感做斗争。但他知道,他必须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保卫这片土地,去保护更多像母亲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