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军妄图以无人机“海攻”压制解放军?却不知,中国的应对之策早已昭然若揭】 美

【美军妄图以无人机“海攻”压制解放军?却不知,中国的应对之策早已昭然若揭】

美国空军近期悄然实施一项重大举措——着手测试两款极具颠覆性的无人机,YFQ - 44A与YFQ - 42A。

这些无人机绝非寻常的侦察设备,而是具备半自主作战能力的“空中利刃”,其设计意图显而易见:欲以低成本无人机集群填满台湾海峡。

五角大楼打的如意算盘十分清晰:将这两款无人机(图1)的单价控制在3000万美元以内,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并与F - 35搭配,构建“有人机引领无人机”的作战蜂群。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这场看似高端的军事革新,实则是一场充满风险的战略投机。

无人机饱和攻击战术的核心逻辑十分直白——以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不足。

美军构想的“地狱图景”战略,是要在台海区域预先部署数千架无人机,部分充当诱饵吸引防空火力,部分携带炸药实施自杀式袭击,其余的负责电子干扰任务。

这套战术组合的目标十分明确:消耗解放军造价高昂的防空导弹,从而为后续美军主力介入争取时间。

这听起来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乌克兰战场上,俄军无人机群被乌军防空系统大量击落的事实,早已给这种设想浇了一盆冷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军视为范例的“Replicator计划”所推行的量产廉价无人机方案,本质上是对中国“蜂群无人机”模式的模仿——只不过解放军的版本成本更低,数量可能达到美军的十倍之多。

实际上,中国应对无人机“海攻”的手段早已公开示人。从海岸线向外延伸300海里的综合防空网络并非虚设,由红旗 - 9B和S - 400构成的防空火力网能够同时追踪数百个目标,更不用说还有空警 - 500预警机作为“空中瞭望哨”。

就连美军自身报告也承认,解放军战斗机数量已对美军形成1.2:1的优势。

无人机最大的缺陷恰恰在于此——它们虽能消耗导弹,却始终无法掌控制空权。就如同哈马斯使用廉价无人机袭击以色列,最终大多成为“铁穹”防御系统战绩清单上的记录。台海地区与阿富汗截然不同,在此实施无人机消耗战术,无异于以打火机对抗防爆墙。

相较于技术层面的短板,战略误判带来的风险更为严峻。美军的“地狱景观”计划(图2)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它打破了维持台海和平数十年的战略模糊平衡。当数千架美军无人机公然部署在台海,中国看到的并非威慑,而是战争即将爆发的信号。

中国军事专家早已发出警示,一旦确认美军实质性进驻台湾,解放军将立即启动“武统”选项。更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层面的影响——若台湾当局真的相信无人机“海攻”能够阻挡解放军,可能会冒险触碰红线,这种“保护伞错觉”极有可能引发灾难。

由此可见,这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战略豪赌,暴露出美国在对华遏制战略中的深层焦虑。

当航母的威慑力被东风导弹削弱,当F - 35的生产速度跟不上歼 - 20的产能,无人机集群便成了五角大楼手中最后的低成本“筹码”。

但历史早已证明,技术创新并非地缘博弈的万能钥匙。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凭借U - 2侦察机肆意侵犯中国领空,却未曾料到会有飞行员被击落的尴尬结局。如今无人机集群的真正风险,并非在于它们能击沉多少军舰,而是在于它们让美国产生了“可以低成本干预台海”的危险错觉。

当美国军火商为潜在的千亿订单欣喜若狂时,最应该感到担忧的或许是台湾民众——那些飘荡在海峡上空的无人机,每一架都在将战争的红线越描越清晰。

说到底,台海局势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问题。解放军近年来开展的“联合利剑”军事演习(图3)已展示出新的作战模式:通过电磁压制瘫痪敌方指挥系统,利用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打击关键目标,无人机集群只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末端环节。

如果美国将全部赌注都押在无人机上,就如同用瑞士军刀拆解核导弹——即便工具再精巧,也无法改变力量悬殊的现实。或许在未来回望时我们会发现,2024年美军测试的这些无人机,不过是西太平洋权力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又一批高科技“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