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军少将救下8.6万红军,建国后毛泽东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莫雄,原籍广东英德,自少年起即加入革命队伍。1907年参与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表现英勇。之后,他追随孙中山参与护国战争,北伐战争中更是屡建奇功。1922年北伐期间,莫雄救出了被围困的蒋介石,从而结下深厚的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莫雄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破裂,原因是蒋介石在夺权过程中对他进行了排挤和打压。 1934年秋,江西省的山间气候已逐渐转凉。在庐山的密林中,一座座古老的庭院灯火通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在此召开秘密会议,讨论着如何彻底消灭中央红军。莫雄作为被特邀的少将,身着军装,面色严肃地参与了这场会议。厚重的门帘后,蒋介石详细阐述了所谓的“铁桶计划”,其规模之大,涉及的兵力和物资前所未有。全场200多名军官,听得出神,偶尔点头或低语交流,气氛紧张而凝重。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室内布满了烟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烟草的味道。莫雄站在角落,手持会议记录,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知道,这份计划一旦实施,中央红军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与会结束后,蒋介石再三强调计划的保密性,每个人都被严令不得泄露半点信息。 夜深人静时,莫雄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是一间简朴的军用帐篷,周围密布哨兵。他坐在木制桌前,烛光摇曳间,他打开了装有“铁桶计划”文件的信封。文件详细记录了对红军的围剿策略,包括兵力部署和时间表。莫雄深知这份文件的分量,他决定将其传递给共产党。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件复制在几张薄纸上,然后把原件重新封好,以确保不留痕迹。 第二天凌晨,莫雄约见了几名信任的下属,在寂静的夜色中,他们聚在一颗老橡树下。他们是少数知晓莫雄真实立场的人。莫雄将复制好的文件交给了其中一名身份暗中为共产党工作的军官项与年。项与年是一名精于伪装的情报人员,他精通多种伪装技巧,能在危急时刻以不同身份逃脱敌人的追捕。 项与年接过文件,他知道前方的路充满了危险。他立刻着手准备行动,改变了外貌,剃去了自己的头发,换上了一身破旧的农夫装扮,并蓄意将自己的外表弄得尽可能地普通。为了更好地掩人耳目,他还特意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和脸,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名长途跋涉的贫苦农民。 项与年离开帐篷,穿过冷风吹拂的营地,偶尔有守卫的目光掠过,但没人能从他的伪装中看出破绽。他带着情报,躲过一路的检查站,时而藏身于浓密的林间,时而混在行人中,疲惫但坚定地向着共产党控制区前进。 在一次紧张的检查中,项与年几乎被识破,他不得不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敲掉自己的几颗门牙,假装是一名遭受重创的乞丐,这让他成功躲过了国民党士兵的盘查。几经波折,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项与年抵达了瑞金,将手中的生死攸关的情报交给了周恩来和李克农。 得到情报后,周恩来和李克农立即行动,调动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避开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而莫雄在暗中则继续作为双面间谍活动,他的智慧和胆识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生存空间。这一系列行动,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关键转折,也使得莫雄在后来被毛泽东亲自点名寻找,并给予了崇高的荣誉。 在长征后的数年中,莫雄持续受到国民党的猜忌,被指控为“通共”而被囚禁。中共方面对他的情况十分关注,并多次设法营救。解放战争结束后,毛泽东特意指示找到莫雄,以表彰他的贡献。最终莫雄被任命为北江治安委员会主任,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协委员等职务。 莫雄一生的转变,从一个忠诚的国民党军人到秘密协助共产党,反映了他对于正义和理念的坚持。他的生活虽然多次面临危机,但始终保持对自己信仰的忠诚,最终他的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80年,莫雄因病去世,享年89岁,但他的故事和牺牲继续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