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普通百姓印象中,皇帝住的紫禁城戒备森严,大内高手,带刀侍卫遍及皇宫每一个角落。

普通百姓印象中,皇帝住的紫禁城戒备森严,大内高手,带刀侍卫遍及皇宫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大清咸丰年间,一个大字不识的平头百姓, 竟堂而皇之的混进皇宫里,还在紫禁城摆了两年多地摊儿。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御膳房杂役翟二套出宫采办果蔬,错拿了鸾仪卫校尉袁士栋的腰牌。不知是有意无意,翟二套竟然把袁士栋的腰牌给弄丢了。

这块失落的腰牌被一个叫王库儿的人捡到。王库儿是顺天府宛平县人,平日里靠做小生意卖馒头为生。

王库儿混迹京城多年,也算见多识广,认识自己捡到的这块腰牌是宫里的东西,便打算把腰牌送回去,多少能捞些奖赏。

王库儿心情忐忑的来到紫禁城门前,把腰牌掏出来,没等他说话,守门的侍卫就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王库儿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迈步进了皇宫。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紫禁城里红墙壁瓦,雕梁画栋把王库儿看得眼花缭乱。正在这时碰到一队巡逻的太监,王库儿心里虚,又慌里慌张的逃出皇宫。

但过了几日,王库儿心痒难搔,忍不住又去紫禁城走了一遭,结果依旧畅通无阻。

一回生,二回熟,进宫的次数多了,王库儿不再像原来那样拘谨,守门的侍卫甚至不在检查他的腰牌。

直到这年冬天,王库儿无意中看到内务府花50两银子,在街上采办一根黄瓜,便突发奇想,能不能在宫里卖自己蒸的馒头?

第二天一早,王库儿挑了两担馒头,大大方方的进了紫禁城,在皇帝起居的养心殿隆宗门外,摆了个卖馒头的地摊儿。

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王库儿心不算太黑,馒头的价格只比宫外贵了10倍而已。

这种日进斗金的生意,王库儿只做了半年多就发达了。

王库儿的哥哥张贵林小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过继给舅舅,张贵林见弟弟发了财,便找上门来讨教发财的秘诀。

几杯老酒下肚,王库儿就把自己发财的诀窍告诉了张贵林。张贵林羡慕的两眼放光,央求弟弟把腰牌借给他用几天,他也想到紫禁城里摆地摊儿贴补家用。

王库儿此时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再也看不上卖馒头这种小生意,非常豪爽的把腰牌借给了张贵林。

王库儿在皇宫里摆地摊的时候结识了一个朋友,一个叫张春成的宫廷厨师,王库儿从此每天在御膳房帮厨,还堂而皇之的住进了紫禁城。

张贵林明显比弟弟更会赚钱,不但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了馒头的售价,又增加了包子,烙饼等新的经营项目。

本来王库儿的最大的客户群体是太监,经过张贵林的努力,宫女们也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

然而好景不长,张贵林经营的食品比御膳房的可口,新鲜。太监、宫女口口相传,后来连宫里一些地位比较低的嫔妃,也每天差人光顾张贵林的地摊儿。

张贵林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内务府采办的经济利益,他们暗中收集证据,准备把这个在紫禁城内无证经营的小商贩绳之于法。

王库儿闻风而动,在咸丰三年三月初六辞去在御膳房的工作,向正准备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张贵林索要回腰牌,并提出让张贵林拿出一部分钱来贿赂内务府有关人员,但遭到张贵林的拒绝。

无奈之下,王库儿只能硬着头皮自己继续经营卖馒头的生意。

三月二十三日,正在摆地摊儿卖馒头的王库儿被巡守侍卫当场抓住,从此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