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出身于世家大族,属“河东裴氏”中眷房。其祖先出自嬴姓,是皇帝后裔伯翳的后代。其父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禄大夫,隋末乱世与长子裴行俨于洛阳被王世充所杀。唐朝追赠其为原州(今宁夏固原)都督,谥号为“忠”。 裴行俭年幼之时,凭借门荫得以进入弘文馆成为生员。贞观(627-649年)中期,参与科举考试,以明经中选进入仕途,初仕为左屯卫仓曹参军,获得大将军苏定方重视,得以传授其兵法。后转任雍州(治所今西安)司士,累迁为金部员外郎与户部员外郎。显庆二年(657年),晋升为长安(今西安)县令。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册立武昭仪时,裴行俭与太尉长孙无忌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认为国家忧患必然会从这里开始。大理寺卿袁公瑜将此事密报于武昭仪之母杨氏,裴行俭因之贬黜为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都督府长史。后改任为金山(治所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副都护,麟德二年(665年),累迁为安西(今新疆库车)大都护,与西域从政七八年时间,注重教化,注重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西域诸国慕义选择归顺唐朝。 因政绩突出,裴行俭被高宗李治召回京城,升任同文少卿,不久后提升为司列少常伯。咸亨初年(670年),恢复旧官名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和马载一同担任官员选拔的工作,以能吏著称,被人们称为“裴李”“裴马”。唐初,新旧制度并存,官场较为混乱,裴行俭大胆创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造长名榜、铨注等方法,规定州县官员升迁、资历高低的标准,以此进行官员选拔,该办法被后世沿用下来,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