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甄嬛传》:为何总有人觉得甄嬛“假”? 有人说,再看《甄嬛传》,总觉得甄嬛对人“假”——选秀时仗义相助安陵容得罪夏冬春,为小允子请医救兄,冒死探望感染时疫的沈眉庄,甚至对背叛过自己的浣碧仍以姐妹相待……这些“掏心窝”的举动,为何有人只看到“虚伪”?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真心”的定义。剧中人诟病她“用利益交换包装友善”,比如利用槿汐与苏培盛的情分回宫,或借揭露沈眉庄隐秘激怒皇上。但换个角度看,在波谲云诡的后宫,她的“理智”恰是生存必需:对端妃施恩换取同盟,对崔槿汐厚待换取忠诚,这种“权衡”未必不是乱世中的真心形态。 她对浣碧的容忍常被视作“假”,却少有人注意她早有为其择婿的真心,即便小像事件后仍力保其以格格之尊出嫁;对沈眉庄的扶持,从追查刘畚到抚养静和公主,远超普通闺蜜的情分。所谓“假”,或许源于她不似安陵容般情绪外放,亦不似沈眉庄般清高直白,她的深情藏在务实的行动里——给下人加薪是真,为姐妹冒险是真,甚至对果郡王的真心也带着孤注一掷的疯魔。 现代人对“真心”的苛责,常陷入“论心不论迹”的误区。甄嬛的“不完美”,恰是她最真实的地方:她会权衡利弊,会利用关系,但从未主动设计害人,甚至在力所能及处释放善意。比起“完美圣母”,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真实好人”,或许更贴近人性的复杂——正如她对安陵容说的:“这宫里的夜那么冷那么长,每一秒怎么熬过来的,只有自己知道。” 当我们用“假”去定义一个在绝境中仍试图保有温度的人,或许该问问自己:若身处那样的修罗场,我们能比她做得更好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