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邓小平指示不准开追悼会不许立碑,这是为何? 许世友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知道自己身怀肺癌晚期,却不愿前往北京治疗。在家中独自经受癌症的折磨,并且做了一个与中央倡导的相反的请求。 在1985年,许世友向家人交代后事,并且写了报告向中央提出请求,称自己想要土葬,陪一陪母亲,但这个请求让很多人吃惊却又在情理之中。 当时邓小平同志看过报告之后,批准他这个请求,但是对于他的下葬,并没有其他人那样隆重,并且没有追悼会,也不允许立碑,到底为什么才会让邓小平同志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在1950年,中南海就已经传开了一份倡议书,而这份倡议书的内容正是人死后不进行土葬,而是火化进行处理。 当时的中国已处于发展的状态,土地连使用都不够,哪有那么多的地方去埋葬死人。所以,提出火化这一建议。 并且这个建议由毛泽东同志带头,签署名字的有周恩来总理、朱老总、彭老总等多个中央领导。毛主席带头的事情,谁又能出头反对呢? 但是许世友却这样做,他明知道中央宣传谎话火化的方式,他却想要土葬。但是邓小平同志知道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子,对于他这个请求,也是最后的一个心愿。 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允许他进行土葬,但是这与中央的指示相违背,所以不能开追悼会,也不能立碑,这样的结果通通都被许世友接受。 因为许世友对于母亲的感情十分深沉,在他加入共产党之后,经常四面征战,与母亲分离时间较多,甚至睡梦中思念母亲而经常流眼泪。 从他离家之后,他有将近20年时间没有回到家中,有母亲的印象也慢慢的淡了。时隔20年相见,他记忆中的母亲变成了满头银发、身形单薄的老太太。 这一次,他作为儿子十分的心疼,并且与母亲抱头痛哭,在建国之后,他更是十分烦恼。没有办法,经常回老家看母亲。 到了一年冬天,他让大儿子将母亲接到济南,和他们团圆,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开朗乐观的母亲来到城里之后,变的郁郁寡欢。 忙碌了一辈子的老母亲,突然闲暇下来,让她变得十分别扭。虽然生活上的待遇大大提高,但是心理上她变得非常落寞。 看着母亲这样的变化,许世友也疼在心里,没有办法只能让母亲回到乡村,继续享受自己的悠然的生活。 但是母亲年纪大了,许世友便与大儿子许光商议,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的许光也希望能够代替父亲尽孝,陪在祖母身旁。 1959年,许世友的母亲去世,他认为自己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在其身边,死了之后一直要陪在母亲身边。 所以许世友有土葬在母亲身边的想法,并且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向中央申请这个请求。
而这样的先例,也只有这一例。是因为许世友将军多年来战功赫赫,经历九死一生,是对国家有特殊奉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