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宋朝立国没几年,就被北边的辽人卡住了喉咙,燕云十六州,这块从后晋割出去的要地,像

宋朝立国没几年,就被北边的辽人卡住了喉咙,燕云十六州,这块从后晋割出去的要地,像一根倒刺,扎在宋朝的脖子上。

谁都明白,收不回来,北方的大门就关不上,但宋朝从头到尾,都没把这道门锁好过。

事情得从赵匡胤说起,这位宋太祖,当初黄袍加身,是靠兵变起家的,他心里清楚,自己能上台,靠的是军头。.

但也正是这些人,最容易在背后给他一刀,于是,他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一次酒宴下来,那些老将们手里的兵权就交了出去,看着稳了,其实根子松了。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他想干一票大的,雍熙四年,三路大军齐发,准备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

西路是杨业,东路有曹彬、米信,说白了,这一仗打得挺热闹,但热闹之后是一场大败。

杨业被监军逼着硬打,兵困将乏,最后陷入敌阵,孤身力战,被俘后绝食而死,曹彬那边也是进不得退不得,最后灰头土脸撤了兵。

杨业的死不是个例,宋朝的军队里,文官常常骑在武将头上指手画脚,打仗还没开干,先得看监军脸色。

文人多,能打的却少,再看辽军,骑兵灵活,战术狠辣,宋军大多是步兵,一打起来根本追不上。

辽兵驰骋在华北平原,就像在自家院子里走动,而宋兵只能在泥地里打滑。

宋军人多吗?多,禁军一度有上百万,但里面真能上阵杀敌的,没几成,大多数是吃粮混日子的老弱病残。

财政年年吃紧,军饷倒是准时,但打仗这事,可不是光靠银子能解决的。

有钱时,宋朝喜欢花钱买和平,比如宋真宗那会儿,辽人打到澶州城下,宋军已经守不住了。

真宗亲自北上,压阵鼓劲,最后在澶渊城外跟辽国谈成了和约,每年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辽军答应不再南侵,这就是“澶渊之盟”。

这场和约签下来,宋廷松了一口气,商人们更是乐坏了,边贸每年几十万贯的进账,打仗的钱包不用掏了,大家觉得挺划算。

但问题是,这种买来的和平,只能撑一阵子,辽国拿钱养兵,养好兵再来敲门,还是老一套。

宋朝并不是一直软弱,到了宋徽宗时期,他看辽国风头过了,打算翻盘。他拉着金国,一起把辽灭了。

结果金人上来就是一路猛打,辽国完了之后,回头顺手把宋也打了,开封城破,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一起被掳到北方,成了金人的阶下囚,这就是靖康之耻,举国震动。

为啥宋朝老吃亏?一是自己不争气,二是燕云这地方确实难打,这里北靠燕山,南临华北平原,东西有居庸关、雁门关,打起仗来就像冲进口袋阵。

辽国在这设了“五京”之一的南京(今北京),周围布防严密,他们实行汉化治理,设科举、推农业,汉人百姓生活稳定,不容易反水。

辽国兵制也特别,他们有契丹骑兵,有汉人步军,还有从属部落送来的兵,能打又听话,宋朝那边,兵和将是分家的。

一个指挥官带不了老兵,兵换将也换,刚熟悉战场就被调走了,战斗力根本养不起来。

还有个更深层的问题:宋朝建国那会儿,天下人都记得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的那笔旧账。

赵匡胤打出的是“收复汉土”的旗号,但几十年下来,一寸没收回来。

这就像你天天喊着“我要把老祖宗的房子夺回来”,可邻居早就在里面安了家,还装了防盗门,你敲都不敢敲。

外人听着就觉得你没志气,自己人听着也开始怀疑你到底行不行。

赵匡胤的都城设在开封,这地儿没山没水,一马平川,打仗不好守,可宋朝就认了这块地,宁愿在后方建层层防线,也不往北迁都。

这种心态,就像一个天天担心小偷的人,却还把家门钥匙挂门口,不是没办法,而是不敢动。

辽人聪明,知道怎么管汉人,也知道怎么打仗,宋朝的政局却常常乱成一锅粥。

王安石搞变法,想要强兵富国,结果碰上司马光这一派,吵得朝廷鸡飞狗跳,皇帝想干正事,底下人却各拉各的线。

宋军将领的地位也太低,像岳飞、种师道这类能打的,最后不是冤死就是郁郁而终。

辛弃疾这种猛将,北地没给他舞台,只能在南宋写诗填词,一个国家,拿写词的人去挡骑兵冲锋,结局可想而知。

燕云十六州没收回来,这件事从来不是一场仗、一次谈判能解决的,它是制度问题,是战略问题,是心理问题,也是地理问题的叠加。

宋朝试过打、试过谈、试过拉盟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等到元朝来了,蒙古铁骑一扫北方,这块地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里,但那已经是两百多年之后的事了。

参考资料: 邓广铭.《宋史研究入门》. 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