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军事冲突升级之后,岛内媒体称,印度此次战损极大!巴基斯坦依靠防空系统击落了印度空军3架阵风战斗机,1架Su-30和1架米格-29战机以及一架无人机! 而更让印度倒吸一口凉气的是,1架米格-29战机被击落的方式,被击落的位置距离实控线达120公里。 从技术层面看,米格-29被击落的位置已超出巴基斯坦陆基防空导弹的射程范围,以红旗-9P为例,其最大射程约260公里,但实际作战中需考虑雷达探测距离、导弹飞行轨迹等因素,有效拦截范围通常在150公里以内。 而米格-29被击毁的位置位于实控线印方一侧120公里处,这意味着巴基斯坦必须依靠空中平台实施远程打击,结合巴方公布的战果和现场残骸分析,此次击落事件极可能是巴基斯坦空军使用歼-10CE或枭龙Block 3战机发射霹雳-15E空空导弹完成的。 霹雳-15E作为中国外贸版远程空空导弹,官方公布的最大攻击距离为145公里,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主动雷达+数据链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锁定能力,这种导弹的实际有效射程在120公里左右,与米格-29被击落的位置高度吻合。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现役主力中距弹米卡射程仅80公里,阵风战机虽可搭载流星导弹,但该导弹尚未完成部署,且其150公里的最大射程在实战中受限于雷达探测能力和电子对抗环境,实际效能存疑。 导弹射程的差距直接影响空战规则,现代超视距空战中,双方战机通常在100-150公里外通过雷达发现目标,此时射程更远的一方可率先发射导弹占据主动。 以此次冲突为例,巴基斯坦战机若在120公里外发射霹雳-15E,印度战机即使发现来袭导弹,也会因米卡射程不足而无法有效反击,只能被动规避。 这种单向打击能力对印度空军的心理震慑是巨大的,尤其考虑到阵风战机单价高达2.5亿美元,每损失一架都意味着巨额投入付诸东流。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印度空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不足,印度战机装备俄、法、美等多国武器,不同型号的雷达、数据链和导弹兼容性差,难以形成协同作战能力。 例如,阵风战机的RBE2-AA雷达探测距离约150公里,而苏-30MKI的雪豹雷达虽标称探测距离400公里,但实际受限于无源相控阵技术,对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有限。 反观巴基斯坦,其歼-10CE和枭龙Block 3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结合ZDK-03预警机的引导,可实现多平台信息共享,在超视距空战中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闭环。 印度在导弹技术上的滞后并非偶然,长期以来,印度军工依赖进口,自研项目如阿斯特拉中距弹多次延期,导致其空战武器更新缓慢,尽管印度计划引进流星导弹,但该导弹的整合需要对现有战机进行软件升级,短期内难以形成战斗力,而巴基斯坦通过中巴军事合作,已建立起从战机、导弹到预警系统的完整空战体系,这种体系化优势在此次冲突中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