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6月,袁世凯的母亲刘氏去世,因当时正值《辛丑条约》谈判,所以直到第二年9月,袁世凯才回籍葬母,让他感到气愤的是,他的嫡母二哥族长袁世敦,却不让其生母葬入袁家祖坟,原因是袁世凯生母是偏房小妾。 1901年6月,袁世凯的母亲刘氏在家中溘然长逝。彼时,袁世凯正在北京参与《辛丑条约》的谈判,无法及时赶回家中奔丧。 待《辛丑条约》谈判结束,已是1902年9月,袁世凯才得以回到家乡奉养母亲的遗体。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向与他不睦的嫡母二哥、族长袁世敦却强硬地反对将刘氏安葬在袁氏祖坟。袁世敦摆出一副恪守"妻妾有别"家规的样子,对袁世凯冷言冷语:"在外头,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咱们袁家,规矩就是规矩。你生母再怎么金贵,到底是个小妾,让她跟你祖母躺在一块,传出去像什么话!" 袁世凯一向自诩为忠孝之人,对母亲更是孺慕情深。如今母亲新丧,二哥非但不来吊唁,还处处刁难,袁世凯登时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几次上前与袁世敦理论,却被袁世敦以"家规祖训"驳回。眼看僵持不下,偏生袁世敦还脱下孝服,换上大红衣裳,摆明了是存心要与袁世凯作对。 袁世凯心中愤懑,却也无可奈何。他心想,母亲在世时因身份低微,少有尊荣,如今下葬,更不能委屈了她。当下决意,要为母亲择一风水宝地,大操大办一场葬礼,以尽人子之责。 袁世凯请来风水先生,相中了袁家寨东北15里的洪家洼,那里背靠青山,面朝绿水,乃是难得的吉穴。于是挑选了一块百亩地作为墓址,广邀宾客,在开封府连日设宴,场面之大,竟是井水也被喝干了大半。送葬当日,数里之内,挤满了前来吊唁的路人,天边也被连绵三日三夜的鞭炮声染红。袁世凯将家中值钱的金银珠宝,悉数放进了母亲的棺椁之中,又派了一队亲兵把守陵墓,只恐有盗墓贼胆大妄为。 对母亲的葬礼,袁世凯可谓是竭尽所能,然而做完这一切,他仍是心有余悸,总担心会出什么差池。寝食难安之下,他想出了一个法子,嘱咐心腹朱奎去守墓,又在夜晚掘开坟茔,制造母亲墓穴被盗的假象,自己赶去大哭一场,再当众斩杀朱奎,以儆效尤。这出苦肉计,袁世凯费尽心机,只为给母亲一个名分,让她在泉下也能安息。 袁世凯的母亲刘氏在袁家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贯穿了袁家兴衰的关键时刻。她以一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少见的坚韧和智慧,支撑着这个家族在动荡年代中的延续与发展。
刘氏成为袁保中的妻子,是一场意外之下的安排。当时,袁家与郭家订立婚约的郭氏因重病未能成婚,为了延续家族香火,袁家选择纳刘氏为妾。在她入门后不久,便生下长子袁世昌。这一举动迅速巩固了她在袁家的地位,为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刘氏以卓越的生育能力和对家族事务的管理,赢得了袁家的认可。
然而,当郭氏病愈并以正妻身份嫁入袁家时,刘氏的身份随即从正妻降为侧室。在封建礼法的约束下,这一身份转变对她个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未因此放弃对家庭的贡献。刘氏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悉心教养儿女,还维持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在郭氏入门后,她的健康状况依然欠佳,生下袁世敦不久便去世。郭氏的早逝,让刘氏的角色从侧室逐渐转变为实际上的家族管理者。她接过抚养袁世敦的责任,同时继续为袁家诞育子嗣。刘氏陆续生下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和袁世彤,家族的人丁在她的努力下变得更加兴旺。
刘氏不仅是一个多子多福的母亲,更是袁家的贤内助。她将袁家的产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支持丈夫袁保中在社会中立足。她在家庭事务上的投入,不仅维持了袁家的稳定,还为后来的袁世凯奠定了成长的基础。袁世凯能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崛起,与刘氏多年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
尽管刘氏为袁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她始终未能摆脱“侧室”的名分。即便郭氏去世多年,刘氏并未得到扶正的机会。这个礼教中的规则,成为了压在刘氏头上的无形枷锁,使她的身份在外界看来始终低于实际的贡献。
即使后来袁世凯步入政坛,官运亨通,成为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刘氏的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转变。这种身份的落差,是她一生中难以解开的困局。然而,在这一限制之下,她并未抱怨,而是继续扮演着母亲和管理者的角色,默默支持家族的延续与发展。刘氏的一生,是封建社会中许多女性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