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她是我最中意的儿媳妇”,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嘉诚高度评价一豪门千金,她却不当豪门

“她是我最中意的儿媳妇”,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嘉诚高度评价一豪门千金,她却不当豪门阔太,远赴新疆种棉花26年,占地10万亩,敢和美国叫板! 香港纺织世家的千金杨敏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摆着两条金光大道——要么嫁入首富家族当阔太,要么接下父亲打拼半辈子的纺织公司。 这个选择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就像在鱼翅捞饭和清汤挂面之间做决定。 她选了后者,还嫌不够刺激,扭头就往新疆戈壁滩上种棉花。 这一种就是二十六年,硬生生在荒漠里种出全球顶尖的纺织帝国。 杨敏德的家族三代人都在布料堆里打滚。外祖父是民国时期上海滩丝绸大亨,父亲杨元龙在五十年代把纺织厂搬到香港,赶上制造业黄金期,成了业内响当当的"纺织大王"。 老爷子原本盘算着让女儿安安稳稳当名媛,送她去美国麻省理工学数学,哈佛商学院念MBA,毕业后在华尔街投行上班。 可1995年父亲病重,家族企业群龙无首,这个从小看惯了织布机的姑娘,骨子里的纺织基因突然被激活了。 接手掌门人位置的头个月,杨敏德干了三件让老员工直摇头的事。 先是把董事会的"一言堂"改成集体决策,再是拿三千万美金更新设备,最后说要跑去新疆建棉花基地。 当时香港同行都笑她发癫:"阿拉上海棉不好吗?广东纱不香吗?去新疆喝西北风啊?"可杨敏德心里门儿清,要做高端成衣就得找最好的棉花,新疆长绒棉的手感比埃及棉还细腻,就是没人敢去开发。 她拎着行李箱在吐鲁番棉田里转悠时,当地老农都当她是来旅游的香港太太。 那时候新疆收棉花的规矩是打白条,棉农辛辛苦苦种一年,年底拿到的可能只是张欠条。 杨敏德直接在地头支起桌子,成捆的百元大钞码得比人还高,现摘现结的规矩让十里八乡的棉农抢着给她供货。 这种土豪式收购法后来被央视拍进纪录片,成了新疆棉花产业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种棉花只是第一步,杨敏德在新疆砸了十二个亿,建起七座现代化纺织厂,从播种到纺纱全链条把控质量。 她带着农科院的专家蹲在地里改良棉种,培育出的"元龙5号"长绒棉,纤维长度比美国皮马棉还多两毫米。 靠着这份执着,溢达集团硬是把每件衬衫的出厂价抬高了30%,照样被国际大牌抢着要。 2020年美国搞"抵制新疆棉"时,杨敏德正在佛山调试新研发的无水染色设备。听到消息她反而笑了:"正好试试咱们的内功。" 那阵子欧美订单哗哗往下掉,她却带着设计师连夜改版型,推出国货品牌"十如仕"。 别人降价促销,她反其道而行之,把新疆棉衬衫卖到399一件,广告语就一句话:"这件衣服能穿十年"。 结果疫情期间线上销量暴涨五倍,气得美国商务部又追加了四轮制裁。 如今走在新疆阿克苏的棉田里,六十五岁的杨敏德还会弯腰捻一捻棉桃。 当初跟她签合同的棉农老张头,孙子都进溢达当了技术员。 美国《财富》杂志给她颁"亚太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时,她正蹲在喀什厂房里调试新引进的意大利纺纱机。 有人问她后不后悔没当李太太,她指着远处轰隆作响的全自动生产线:"看看这些铁家伙,比钻石项链闪亮多了。" 从香港中环的写字楼到新疆的棉田,杨敏德用二十六年时间织就了一张贯穿东西的纺织网。当别人忙着算计豪门恩怨时,她带着六万员工埋头改良每寸布料。 美国制裁清单越拉越长,溢达的订单却排到了三年后。 用她的话说:"好棉花自己会说话,管他刮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这话听着糙,理儿却实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刁难都成了免费广告。 信息来源:“龙女”杨敏德2008.03.24《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