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走错方向了,过早的重视火器属于不合时宜的军事改革? 萨尔浒之战有偶然因素,就是赶上大雾,明军在大雾中点燃了火把,结果后金军就朝着火把射箭,杀伤明军。火把是用来点燃火炮和火绳枪的,明军太依赖火器,必须配火把,而古代东亚的战争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骑兵、骑射手、弓兵、弩兵、步兵。步兵是最基础的兵种。 步兵简单训练就可以直接成为弩兵,弓兵可以看成高阶版的弩兵,需要长期训练,而骑射手可以看成是高阶版的骑兵。 骑射是最难练的。骑射兵也是最精锐的兵种,可以当斥候使用,侦察战场关键情报,遇到敌人追击也能边撤边射,全身而退。杜松要是足够重视情报收集,提前探知后金主力位置,也不会犯分兵的兵家大忌。 明军步兵和后金步兵在近战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但是女真人作为渔猎民族,射箭水平普遍是很强的。 明军弓兵要差一些,但明军多一类兵种,就是火器兵。当时的火炮用在攻城、守城、海战等场合是比较有用的,但是野战时火枪并不实用。当时的火枪性能远不如弓弩,甚至到19世纪初期的燧发枪都不如筋角复合弓好用,只有发展到后装枪、膛线、无烟火药、有底火的流线型定装子弹、连发枪全都出现以后,才彻底超越了弓弩。 在此之前,火枪只能靠排队枪毙增加杀伤概率。 这种战术只有在欧洲一群弱鸡国家中才好用,要是在东亚绝对会被弓弩屠杀的。欧洲就是最适合火器缓慢进化的战场。 因为欧洲没有使用复合弓的民族,弩也不普及,只有一个英国比较重视长弓,但英国也是海洋民族,海战很适合火器发展,他们也果断放弃了长弓。 弩在战国至三国时期使用比较广泛,曾有效制衡了匈奴骑兵的劫掠,后来没落了,大型的床弩到宋朝还有,但单兵装备的弩逐渐稀少了,究其原因,可能与马镫出现后骑兵和骑射的大发展有关。 骑射只能使用复合弓,不能用长弓。 弩也是需要复合弓才能射程足够远,长弓做不了弩,但长弓比复合弓制造工艺简单,制造周期短,可以量产,更容易快速普及。 《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长弓作坊,可见北宋时期还是有能力低成本快速武装一支农民军的。 但是弓箭在明朝也开始没落了,主要就是被火枪排挤的,复合弓无法量产但火枪可以,其实还不如重新普及长弓和弩呢。 明朝走错方向了。过早的重视火器属于不合时宜的军事改革。就像战国末期的赵国,也是过早地抛弃战车,发展胡服骑射,结果又不去开阔地带袭扰秦国边境,偏要在长平这种山区狭窄地形强冲秦军的车阵弩阵。这就是舍长取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