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5月18日,一张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刊登的《启事》,把李之龙从共产党推到了风口浪尖。 他在这张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退出中国共产党和所有社会团体,只保留国民党党员身份,跟蒋介石走,这事儿一出来,立马炸了锅。 周恩来看到这份报纸时,当场气得说不出话,他和董必武后来都说,这种人,不能追认为烈士,这句话,一直到他死,都没改过。 李之龙不是个小人物,老资格,黄埔一期毕业,和周恩来、聂荣臻是同期的,他干过大事,参与过二七大罢工,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早年进党,是信仰坚定那种,连家都不怎么顾得上,他干事猛,胆子大,也正因为这样,在蒋介石和共产党斗得厉害的时候,他站在了太靠前的位置。 有人说他“出风头”,也有人说他“没看清形势”,可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是风头浪尖的人物。 1926年初,李之龙还在东征军里负责政工,那时候,蒋介石和共产党还有点合作的样子,但矛盾已经开始浮出水面。 李之龙不傻,他能感觉到气氛不对,他办事也直,查了蒋介石亲信陈肇英的走私案,结果直接捅到蒋的痛处。 这事儿闹得不小,陈独秀、张国焘那边也开始对他有看法,搞了个“留党察看”的处分,给他扣上了“破坏团结”的帽子。 就在这档口,李之龙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事,他在报纸上登了那份退出共产党的启事。 不少人看了都不信,说这是不是被逼的,但那份启事上他写得清清楚楚,说是“以蒋先生为指导”,连语气都特别坚定。 这个声明一出,党内很多人都认为他背叛了革命,周恩来在一次会上讲,李之龙的行为是自绝于党。董必武也说,那是李之龙自己选的路。 退党风波没多久,就出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蒋介石以“共产党控制军队”为由,搞了一次大清洗。 李之龙当时人在广州,成了第一批被抓的目标,抓他的那天,他正在黄埔军校办公,有人说他反应很快,试图从后门逃走,但没成功。 被抓后,他被关进了广州的陆军监狱,传说他在狱中坚持不认罪,还大骂蒋介石。 可问题是,他这时候早就不是党的人了,共产党也不想再为他承担什么责任,组织方面也表态说,他之前已经脱党,出了事也只能算是个人行为。 1928年,李之龙被秘密处决,据说是在一次夜里,被带出牢房,枪决于郊外,他死得很安静,没有墓碑,也没人为他收尸。 当时,党内不少人私下议论,说他其实还是有心革命的,策动海军起义反蒋这事是真的。 但周恩来后来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说,那是他自己的事,党没有派他去,也没有组织关系,他的死是国民党内部斗争的结果。 这个判断,成了后来“不能追认为烈士”的定论,1951年,中南民政局还专门向中央请示,问李之龙能不能补认烈士。 结果,周恩来亲自回复:“不可追认。”他还补了一句:“退党声明是事实,死与革命无关。”这番话传出来,算是把这事钉了盖子。 不过,事情并没这么简单,李之龙的家属一直没放弃,他的弟弟多次上访,说那份声明是逼迫下写的,李之龙被孤立、被打压,才走投无路。 还有一些当年的黄埔同学,也为他说话,李奇中、聂荣臻都写过信,说李之龙始终反蒋,没变过。 他们还拿出了李之龙狱中写的几封信,说他在牢里还试图联系共产党,争取再立功赎罪,这些材料一度让不少人开始动摇:这人,到底算不算烈士? 1982年,李之龙的平反案开始重审,组织部门调查了他早年的革命活动,也走访了当年和他共事的人。 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恢复名誉,他的军衔、工作经历、革命身份都恢复了,但那“烈士”两个字,还是没给。 原因还是老问题,他死的时候,党已经不认他了,他的死,不是在党的安排下发生的,也没有直接牵涉党的利益,这在当时的评定标准里,就是过不了那一关。 事情到这,变得很尴尬,李之龙早年的功绩确实有,但脱党行为、后来的身份、以及与党组织断联,让他的历史身份卡在了中间。 不是敌人,也不是烈士,他成了一种模糊的存在,被夹在两个世界之间。 有人说,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有人说,这是党组织对纪律的坚持,但更多人记住的,是那个曾经在黄埔讲台上振臂高呼、带兵东征、斗争到底的李之龙。 这件事至今还偶尔被提起,在一些研究黄埔军校或者中山舰事件的书里,李之龙是一个特殊的注脚,他既不是主角,也不是完全的配角。 他是那个时代一种很典型的“灰色人物”,早年革命,后期动摇,被现实击垮,也被时代遗忘。 他的故事提醒后人,历史并不是黑白分明,有时候,一纸声明就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结局。 参考资料: 《黄埔军校人物志》,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