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她是曾国藩的后代,在战时毅然回国,拦下了运往台湾的800多箱文物,亲手挽救了无数

她是曾国藩的后代,在战时毅然回国,拦下了运往台湾的800多箱文物,亲手挽救了无数国宝,没想到的是,她却在55岁时选择跳塔自尽。跳塔前她留下了一张字条,救了一个人。

20世纪50年代,南京文博界曾流传过一段她的佳话:一位苏联专家来访时问她打算何时出嫁?她意味深长地回答,我早就嫁给了博物院。

她就是曾昭燏。

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她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她的家族被称为“二百多年以来没有出过一个败类”的家族。

曾家的大多数子女都是旁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曾昭燏的大哥曾昭承是哈佛大学的硕士,二哥曾昭抡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博士,后成为著名化学家,弟弟曾昭拯是著名书法家,妹妹曾昭懿是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

兄弟姐妹都这么优秀,曾昭燏自然也是人中龙凤,她六岁就可以通读《左传》,并且有着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的知识也为她后来选择考古事业打下了基础。

1929年,曾昭燏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到中文系。

如果不是遇见胡小石老师,或许她的一生就不会改变。

经常听胡小石讲中国历史,讲甲骨文,久而久之,曾昭燏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就在曾昭燏即将毕业拿到毕业证的时候,她却做出退学的决定,自费去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

曾昭燏的这一选择,让她一生都在为考古事业做出贡献。

留学期间,曾昭燏“贪婪”的汲取考古方面的各种知识,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伦敦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学位,并以一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的论文得到了老师的大力称赞。

这篇论文实际是一部专著,文中所列古代铜器上的六百多种徽识,是从两千多件青铜器中整理得来。

毕业后,曾昭还被委派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参加为期十个月的考古实习。她因此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官方委派到国外学习博物馆学的学者。

然而,曾昭燏刚到德国不久,抗战就爆发了,远在异国他乡,曾昭燏痛心疾首。国难当头之际,她决定回国。

此时,曾昭燏已受聘伦敦大学担任叶慈的助教,从事教书及编目工作。本可以静下来做学问,但她下了“尽快回国,与人民一起受难”的决心。

回到祖国后,曾昭燏把积攒下来的几十英镑,连同自己的一枚金戒指,全都捐给了抗日前线。

1939年2月,曾昭燏在南京加入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之后,在史语所代理所长兼中博院主任李济擘画下,她与先期回国的同学吴金鼎,王介忱夫妇在云南大理一带从事考古调查。

在考察中,曾昭燏一行人获得了大量文物资料,发现并命名了云南独有的“苍河文化”,这是对中国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贡献。

不管漫天的硝烟战火在何处蔓延,曾昭燏始终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考古、保护文物的工作中去。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随着抗战西迁的文物悉数运回南京,曾昭燏也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回到南京,继续主持文物整理工作。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溃败,国民政府筹备将故宫博物院与南京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紧急转运到台湾。

曾昭燏知道消息后,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并立即致函杭立武:“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

最终,在她的努力下,三批已经运到台湾的珍贵文物,最后又被运回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被改称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担任院长。从此,曾昭燏将自己的后半生生都奉献给了博物院。

当有人关心她的终身大事时,她也只是笑言:“我早已嫁给博物院好多年了。”

曾昭燏之所以选择“嫁”给博物院,其实是受了她的堂姐曾宝荪的影响,堂姐曾经对她说:“你要是结婚,就只能服务一个家庭几个人,如果不结婚,却可以服务千万人。”

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考古事业。

成为院长后,曾昭燏依然以身作则,很多事情亲力亲为,1950年,曾昭燏主持对南唐二陵的发掘,她常常白天手握拐棍,跋涉在泥泞的工地上,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整理出土的文物,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之后,她又率队发掘了著名的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并主持了郑州二里岗遗址、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等遗址的挖掘工作。

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刚强女子。

她的家人因为特殊时期的到来,一个一个饱受迫害之苦,还有人说他们曾家是“汉奸”,各种伤害,各种流言蜚语纷至沓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曾昭燏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1964年12月的一天,曾昭燏让司机把她送到了南京东郊的灵谷塔,之后她从那里一跃而下。

事后,有人在她包包里掏出一张纸条:“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从此,中国考古文物界的一代女杰,就此长眠。

曾昭燏的一生都在奉献,即便是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逼到自杀的地步,但在死之前仍然为他人着想。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博物馆学家,考古学家,也是一位值得大家尊敬和怀念的女性。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到奉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曾昭燏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她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