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天津南开大学举办校庆活动,没想到,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前往参加活动时,却

1950年,天津南开大学举办校庆活动,没想到,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前往参加活动时,却被禁止进入校门,甚至还遭到了呵斥和驱赶。这样的场面不仅让这位著名教育家当场蒙羞,还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伯苓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造者”,他一手创办了南开大学。

张伯苓是天津人,原名张寿春。

父亲是晚清秀才,他希望儿子能像他一样读书考功名。

不过,张伯苓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发展,而是选择了军校,因为他看到晚清政府中国军事的薄弱,想“以武救国”。

1891年,他考入北洋水师学堂,第二年进入航海驾驶班学习,师承严复。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威海卫服役的张伯苓亲眼目睹威海卫短短两日内三易旗帜,深感屈辱,当时他看到英国和日本的士兵魁梧强壮,动作整齐划一,而清廷士兵却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有的甚至还在抽大烟。

张伯苓意识到,如果想要打败列强,武器装备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气神。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张伯苓决定弃武从文,以教育救国。

张伯苓回到老家回到天津,在当地的富商老乡严修那里做家馆教席,讲授英语和数理化知识。

张伯苓和严修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两人都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救中国,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办学校,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对“半路出家”的海军军官来说,办教育是很难的事情,为此张伯苓出国考察,以找到最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式。

1904年,张伯苓和严修把严家家馆改为敬业中学堂。

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视察后很满意,捐出了5000两白银,资助办学。

1906年,严修在南开的洼地购了一块空地来建新校,改称私立中学堂,张伯玲仁校长。

这也就是南开中学的前身了。

由于各类学科和各种基础设施都堪称国内一流,南开中学很快声名鹊起,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求学。

但是张伯苓并不满足眼前的现状,当时的天津只有一所北洋大学,而且只开设工科和法科。

因此,张伯苓决定办一所综合征性的大学。

要办好学,自己要先学好。1917年,张伯苓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18年,张伯苓回国后和严修四处筹钱办学。

在经费的筹措问题上,主要靠个人捐款,但私人有能力捐款者,不过也有一些军阀主动为他们捐款。比如曹汝霖、军阀杨以德就给南开捐助很多。

学生因此抗议,反对曹、杨为学校董事,认为不能以校董换取捐款,否则有损南开名声,张伯苓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1918年秋季,南开大学终于建成。

学校建设起来之后,张伯苓始终不忘自己开办学校的初衷,一是提倡“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倡导学生要有坚强的体魄和强健的精神。二是推崇科学兴国,从日本购买了多种理化仪器。三是格外注重爱国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注重凝聚学生们的爱国之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得势的日军第一时间就炮击轰炸南开学校泄愤,南开校园瞬间成了一片狼藉。

当时的张伯苓正在南京,他听到消息痛心不已。

蒋介石知道后,向张伯苓承诺“有中国就会有南开!”张伯苓感动不已,此后他奔走于国民政府,希望他们能支持重办南开大学。

之后,蒋介石兑现承诺,关照南开、北大和清华合并为临时大学,并在湖南长沙开学。

看着蒋介石帮助自己实现了愿望,张伯苓也想对他表示感谢,为此,他决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帮助蒋介石度过抗战的难关。

1948年,当国民党政府改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辞职后,蒋介石三次电邀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尽管张伯苓身体不好,但他还是答应了,并和蒋介石约定,自己只担任考试院长三个月,而且还要兼着南开校长一职。

然而,到南京后,张伯苓兼任南开校长的条件就没能实现,国民政府免去了他南开校长的职务。

虽然张伯苓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并不长,但却一度成为了他无法抹去的“污点”,因为这个决定也造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1950年9月,张伯苓回到南开。但是一些师生不但不欢迎张伯苓,反而要求以“战犯”的身份审判。

1910月17日,南开大学举办校庆,南开中学部大声呵斥他,拒绝让张伯苓参加,校庆结束大学部也只愿意让他坐在后排不起眼的地方,听一听学校组织的演讲。

张伯苓毕生心血建设的南开大学,最后却落到如此下场,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校庆后,张伯苓整日郁郁寡欢,没多久,他就因病在天津逝世。

在张伯苓的吊唁会上,周总理说:“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评论过去的人,张伯苓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

张伯苓这一生,爱国爱民,克己奉公,始终不改初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