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一辈子都在致力打破西方“碱垄断”的他只得向一群半大小子乞求:“我不拿工资,可不可以让我工作?”
侯德榜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
1890年,侯德榜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小村庄,虽然侯家是地道的农民,但是爷爷希望这个孙子长大后能功德与世,于是给他取名侯德榜。
侯德榜从小就聪明懂事,他经常帮助家里干农活,而且在休息之余经常拿着书看,13岁的时候他竟然把《古文观止》看完了。
姑姑发现之后,觉得很不可思议,她决定资助侄子到福州最有名的洋学堂上学。
有了姑姑的资助,父亲的支持,侯德榜得以去福州英华书院读书。在读书之前,家里人为侯德榜说了一门亲事,新娘子比他大四岁,为的就是在侯德榜求学之后,她可以帮助侯家干活,这样以来,侯德榜就可以专心读书了。
在学校,侯德榜学习刻苦,各科成绩非常优异。后来由于时局动荡,侯德榜又去了上海新成立的闽皖铁路学堂读书。
三年后的1910年夏天,侯德榜被分配到当时正在兴建的津浦铁路南段的符离集车站,做工程练习生。
工作期间,师傅告诉侯德榜:“我们现在干的这条铁路是英国人的,他们用这条铁路把洋货运进来,然后再把中国的大量黄金白银运走……”
侯德榜一听,愤怒至极,自己发奋读书为的就是振兴国家,现在却要为外国人卖力,这是他不愿意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清华大学招生留美学生的信息,他果断辞职报名,身边的同事知道后,都劝他要守住这个饭碗,可他就是要出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
经过层层选拔,侯德榜被录取了,而且十门功课都是满分。
在美国,他读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专业。四年后,他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改善我国皮毛加工落后的工艺,侯德榜继续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制革专业的硕士学位。
1921年,侯德榜的《铁盐鞣革》论文,使他顺利地通过了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侯德榜因此成为了美国科学会荣誉会员和美国化学会荣誉会员。
此时的他只要留在美国,凭借那两个学会的荣誉,他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他始终不忘当初留学的目的。
正当他准备回国之时,国内永利制碱公司的负责人范旭东邀请他回国帮助自己,侯德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范旭东知道他同意的消息后,高兴地逢人就说:“我们永利有能人了,我们永利有希望了。”
在永利,侯德榜吃住都在厂里,在工作期间,竭尽全力。首先,他熟悉了在当时唯一可用的索尔维制碱法的工艺流程,然后亲自去车间爬管道,装设备,细致地检查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隐患。
后来,范旭东告诉侯德榜,英国人李特尔得知他们要办碱厂后,很是看不起,并说以中国的条件至少得30年后才可以。
侯德榜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做出个名堂来,让他们看看中国也可以。
之后,侯德榜和工人一起安装设备,试用工艺等,在这个过程中,侯德榜又去了美国学习,回国后,又经过两年的研究和试车,永利碱厂终于生产出了雪白的碱了。
范旭东说:“永利制碱的成功,要归功于诸位同心同德,努力苦干。但大家应该同意,首功要记在侯博士身上,他数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来厂三四年,一次家都没有回过……”
后来中国永利制碱公司制造的“红三角”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侯德榜在永利制碱公司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工艺,同时还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经验,他还写了《纯碱制造》一书。
美国的著名化学家威尔逊先生称赞道:侯的《纯碱制造》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1941年3月15日,经过500多次的循环分析后,侯德榜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1950年,侯德榜出任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在国营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设中间厂,他把“侯氏联合制碱法”进行扩大生产试验。
特殊时期,侯德榜被迫停止工作。
后来,他向那些年轻人乞求:“我可以不要工资为国工作”,但是却没有获得批准。
1972年,虽然侯德榜病重,他仍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
侯德榜去世前,他将所有的资产和住房全部捐给了中国的化学工会,还将生前珍藏的数百册图书与论文全部捐给了国家。
他的一生共获得20多项荣誉,撰写了10余部著作,发表60多篇论文。
侯德榜在我国化工工业的道路上摸索打滚一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追梦者和拓荒者。
他拼搏一生,只为报效祖国,他在制碱、制造化肥等化工业上创造的成就,为科学点亮星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