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夜思#如何看待生死?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重视生,据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询问老师如何事奉鬼神以及死亡的意义,孔子通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行消解鬼神问题的优先性,继而以“未知生,焉知死”明确回答死亡问题,即在生命本质的未明状态下,对死亡的探讨缺乏根基,也就是说先解决好生的问题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更加习惯说人生观,而很少说人生死观。其实,进入现代化社会,是该思考、讨论并好好面对死亡了。
有称北大教授李玲给出了她如何面对死亡的答案:“我死后不要骨灰,不设墓地,也不通知亲友,直接拉去火葬场烧了,火葬场不收就扔垃圾桶。”南京大学已故教授计秋枫去世前跟看望者说,恳请大笑三声,送我上路,并调侃自己比秦始皇、李世民活得都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朱锐去世前,他为自己深爱的世界留下了一个彩蛋:邀请一位年轻人与他在病房中对谈,聊生命、死亡、爱与告别,以及当下大家都关注的话题。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朱锐在临终前十天中留下的口述,收录了他在人大为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以及他对学生们的寄语……
这些大学教授领一代风气之先,在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上,体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担当。当下,尤其是好死不如赖活,甚至插管鼻饲失去知觉也苟延残喘还是普遍、时尚的当下,教授们的笑对死亡、不惧死亡的态度特别值得倡导。这是生命的达观,也是生命哲学的深化,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到了说人生观,也必须说人死观的时候了,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应改为“知生亦知死,未知生也可知死”了。呵呵😄。晚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