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酒李渡”)以“港股白酒第一股”的身份登陆港交所,一时风光无限。然而,仅一年之后,这家打破港股白酒IPO沉寂的明星企业却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业绩“变脸”的财报——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骤降、高端产品下滑、库存高企、价格体系混乱,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在白酒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珍酒李渡的迷途不仅映射了二线白酒企业的生存困局,也折射出在“高端化焦虑”下,品牌力与市值管理的双重挑战。
营收增长几近停滞,净利润大幅下滑
根据2024年年报,珍酒李渡实现营业收入70.67亿元,同比仅增长0.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3.24亿元,同比下滑43.12%。这是公司自2021年开启快速扩张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几乎停滞、净利暴跌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下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6.43%,而上年同期该数据仍为增长25.62%。在白酒板块整体需求承压的背景下,珍酒李渡的增长动能几乎陷入熄火。
尽管公司以“股权激励摊销、公允价值变动、上市相关开支”等非经营因素解释利润下滑,经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3%,但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后的“真实盈利能力”已引发投资者警觉。
“业绩不行,薪酬翻倍”:高管薪酬与绩效严重脱节
一边是利润腰斩,一边是高管“薪”声震天。
年报显示,2024年珍酒李渡三位执行董事颜涛、朱琳、罗永红年薪均超过千万,合计董事薪酬总额高达4716.1万元,同比上涨106.03%。公司2023年授出的股权激励计划覆盖718名员工,总价值超过12亿港元,其中高管所占比例极高。
更引发关注的是,2025年5月9日起,28岁的吴其融(董事长吴向东之子)将正式出任公司执行董事。这位年轻的“创二代”曾任数字营销负责人,2025年年薪高达125万元人民币,其治理能力与资历尚待市场检验。
在业绩下滑与激励机制错配的对比下,珍酒李渡的薪酬体系已被质疑为“激励失灵、利益内化”的典型案例。
支柱产品销量连降四年,品牌高端化困局凸显
珍酒李渡旗下拥有珍酒、李渡、湘窖、开口笑四大品牌。其中,占营收63.4%的酱香型珍酒原为增长引擎,2024年却出现营收下滑2.25%,且销量自2021年起已连续四年下降,从14761吨降至12284吨,跌幅超16%。
同期,高端产品营收17.09亿元,同比下降11%,营收占比也从2023年的27.3%下滑至24.2%。显然,珍酒李渡的“高端化战略”并未如愿奏效。
尽管公司推出如珍三十、李渡1308、李渡1955等高价产品,并配合“国之珍宴”“圣地之旅”等体验式营销活动,试图提升品牌高度,但实际销售表现未能支撑战略意图。
分析人士指出,白酒高端化不仅需产品和价格支撑,更需文化沉淀、全国化品牌能力。珍酒李渡目前仍以“地方领先品牌”为主,短期内撼动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全国性龙头的格局较难。
存货高压已现,价格倒挂频发
珍酒李渡的存货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存货余额高达75.03亿元,已超过全年营收。与此同时,存货周转天数飙升至855天,远高于五粮液(285天)、茅台(365天)、洋河(540天)等同行。
迫于清库存压力,公司产品售价出现“倒挂”现象:珍十五官方建议价500元,实际成交价仅为372元,珍三十官方定价1888元,实际成交价仅800元出头。
价格体系混乱、终端信心受挫,势必进一步影响品牌形象和经销商积极性。
2024年,珍酒李渡经销商总数达到7635家,同比增长,但单店平均营收却从85.76万元降至83.24万元,显示出渠道质量下降。
公司在财报中提出“扁平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资源倾斜优质经销商”等策略,旨在优化渠道结构。但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策略效仿头部酒企,但对管理能力与执行力要求极高,若缺乏系统支撑,可能流于形式。
市值腰斩,投资者信心动摇
从上市之初的13.18港元高点跌至当前的6.75港元,珍酒李渡股价已“腰斩”,投资者信心持续下挫。
一方面,市场对其增长潜力开始质疑;另一方面,业绩不达预期、高管高薪、库存堆积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舆论风波。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强化市值管理、推动高端战略、提升品牌体验等手段自救,但短期内效果有限,股价表现反映出市场对其长期成长性的忧虑。
珍酒李渡的失速,是整个白酒行业“结构性失衡”现状的缩影。
在消费力疲弱、存量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二线白酒企业必须在“品牌高端化”和“渠道精细化”之间找到平衡。然而,珍酒李渡当前面临着多重困境:主力产品疲软、高端形象难立、库存压力沉重、团队换血频繁、激励机制错配。
未来,若无法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与市场稳控三管齐下,珍酒李渡将难以突破“70亿营收天花板”,更难再续“港股白酒第一股”的辉煌。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