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中,“京剧大咖”王佩瑜评价郭德纲说:“郭老师根本不懂京剧,顶多算个高级票友的水准。相声不可能带火京剧!”
对于王佩瑜的言论,郭德纲只回复了5字:“无意苦争春。”
王佩瑜1978年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从小她就不喜欢穿裙子,喜欢打架、玩枪,十分调皮,酷爱弹唱。
1987年,9岁的王佩瑜拿下苏州评弹艺术节一等奖,成为江浙一带小有名气的小明星。舅舅看她颇有天赋,就把她领入了京剧的大门。
13岁那年,她拿下江苏省“五一杯”老旦奖,顺利考上上海戏曲学院,拜师王思及,王思及是余派大家,保留了完整的余派风格。
15岁,凭借一首《文昭关》获得了京剧名家梅葆玖的赏识,见到同行就夸:“上海戏校出了个小姑娘王佩瑜,唱的真好。”
18岁,京剧名家谭元寿看了她的演出,惊呼其为“小孟小冬”。20岁之前,她将各类京剧大赛大奖悉数拿下。
25岁那年,进剧院工作才一年,她就当上了上海京剧一团的副团长,一时间风头无两。
然而,一路上的顺风顺水,让王佩瑜觉得一切来的都太容易,导致年少气盛的她在光环中,迷失了自己。
26岁那年,王佩瑜离开了剧院,自己开办京剧工作室,一转眼她也从“小冬皇”变成了市场的“瑜老板”。
结果一年半之后,社会就无情的给她上了一课,在惨遭失败后,王佩瑜只能灰头土脸的回到剧院。回到剧院后,她虽然官复原职,可面对背后的议论,她选择了更加努力。
这时候的她,才是真正的成长了。
后来,她韬光养晦,专心打磨自己,拜师学艺,遍访专家,收集京剧孤本,并进行一一筛选,消化与吸收,整理出文案、剧本、影像等资料。
2008年,王佩瑜在电影《梅兰芳》里,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借着电影的东风,王佩瑜开始走进大众视线。
后来,面对京剧的“没落”与观众的“青黄不接”,王佩瑜觉得传承重要,传播同样重要。于是她走上了京剧普及之路。
十年来,她做导赏、搞培训,做传布。想尽办法与时俱进的宣传京剧,也因此她收获了一大批的年轻粉丝。
她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而我的作用就是唤起大家对京剧的喜爱的意识。”
然而,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她,却因为评价“郭德纲”一件事备受质疑,成为广大网友攻击的对象,甚至舆论一面倒的倾向郭德纲。
一次,王佩瑜参加了杨澜的一档采访节目,节目原本主要围绕王佩瑜京剧事业来展开,可杨澜突然问了她一个问题,让画风转变了。
杨澜问她:“有一些网友说,相声救了京剧,您怎么看?”
王佩瑜听后,非常严肃的说:“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郭德纲老师。郭老师确实把相声的演艺生态做的很好,当然这也是我们很多的艺术从业者大家都觉得很羡慕的,很值得学习。”
然后话锋一转说:“说相声救了京剧,是非常片面和极端的说法,当年京剧大火的时候,相声界的马三立、侯宝林频繁的砸挂京剧演员,是京剧给了相声界很多的表演素材。”
随后她还说:“郭老师的唱戏很业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高级票友的水准。郭老师在业内的流量确实令人羡慕,但是离开那些京剧大家京剧名角的帮衬,郭老师真的能好好的唱完一出戏吗?”
此话一出,吃瓜群众们坐不住了。纷纷指责王佩瑜吃相有些难看,就算人家郭德纲不会唱,也开了麒麟剧社,如今已经5年,还成功的实现了盈利。
众所周知,郭德纲是个睚眦必报之人,对于这件事,他只回应了5个字:“无意苦争春。”还配上一张麒麟剧社的照片,没有任何的攻击性,可见老郭对京剧是真爱啊!
其实郭德纲和王佩瑜两人也都是为了宣传京剧而做贡献,为何不联手将京剧这门国粹发扬光大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