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368年,朱元璋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陶凯再不入朝为官,那就把他族人的脑袋砍了

1368年,朱元璋怒气冲冲的说道:“如果陶凯再不入朝为官,那就把他族人的脑袋砍了,送到京师来!”朱元璋让陶凯入朝为官,陶凯来就是了,怎么会让朱元璋说出如此一番话呢?

这一年正是朱元璋建立明政权的元年,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只有两个势力还在与之抗衡,那就是北部的元蒙残余势力和远在巴蜀的明玉珍大夏政权。

然而这两股势力与明政权相比,都是在走下坡路,所以明朝已是势不可挡,朱元璋的皇帝宝座可以说是牢固得很。

此时的朱元璋说话那是相当有底气,天下之人莫非王臣,朕看得起你,让你入朝为官,你居然敢不识抬举,那就别怪我老朱不客气了。

而被朱元璋如此对待的陶凯,当时只是一介布衣。

幼时的陶凯极好读书,长大后即以学问渊博在当地极为有名。因为元末天下动荡,陶凯就息了出去闯荡的念头,而是在家乡开办学校,以教书育人为乐。

陶凯极善于教学,使得跟随他学习的学生进步极快,名声很快就传遍四方,当时有人推荐他当永丰一地的教育局长,然而他却表示:“我对当官没有兴趣,只想教书育人。”

在教书之余,陶凯更是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并广泛结交与之兴趣相投的文友画伴,明朝的李贽曾评价他:“才学渊博,见识深远,写文章顷刻间下笔千言。”

朱元璋在占领浙江后,四处招揽贤才,朱升、刘伯温就是那时加入的朱元璋革命行列。

对于陶凯这样一个大才,朱元璋更是不会放过,他亲自来邀请:“先生之名,我知之很久,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希望先生能够指点迷津。”

陶凯的回答非常有意思:“现在天下群雄并起,各自占据一块地方,不管对方强弱都不要与之发生争斗。”

朱元璋心里并不同意,就说道:“不都说斗争中求生存么,只有与之战斗才能扩大势力范围啊。”

陶凯摇摇头,然后说道:“当今天下元蒙还占有大片土地,然而由于势力衰退,人民不满,那些地就相当于空地一样,想要占地盘就要占元蒙的地盘,非常容易。”

朱元璋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陶凯的意思是大家现在还是战友,不应该发生内讧,还是先把元朝干倒,然后再决一雌雄。

朱元璋认为陶凯的见识非常深刻,于是说道:“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可是陶凯却笑着摇摇头:“在下无意于仕途,只想着教书育人,请不要让我为难。”

这时的朱元璋还不是那么霸道,见陶凯实在无意于跟随自己,只得笑着道:“陶先生既然不愿意屈就,在下也不能强求,但是我们总会有再见的那一天。”

1368年,建立大明政权的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又想起了那个淡泊名利的陶凯,不禁暗想:“当今朝廷初立,正是缺乏人才的时刻,这样一个人才怎能让他流落民间。”

于是他就派人去寻找陶凯,邀请他入朝为官。

此时的陶凯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根本不愿入朝为官,他先向使者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待使者走后,就背起书箱,带着书童云游天下去了。

可是朱元璋一听陶凯不肯入京,不由得勃然大怒:“简直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传旨陶氏家族,如果陶凯再不肯入朝为官,那就灭族。”

这一下子陶凯的族人都慌了,撒开了所有的关系网,遍天下寻找陶凯,等到他回到家后,族里的老人开始劝说:“入朝为官是好事,人都说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今帝王求着你去,你还有什么犹豫的。”

又有那些青壮的族人表示:“凯叔,你要是不去应天,咱们就会灭族啊,你不会忍心看着这几百口人都没命吧,那中间可是还有不少孩子呀。”

陶凯听完后长叹一声:“也罢,虽然我不愿为官,但是为了整个家族,我也就不得不改变想法了。”

陶凯就这样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应天,朱元璋见到他之后哈哈一笑:“陶先生,先前朕说的话都是戏言,朕实在是盼望陶公能够来帮朕啊。”

可是陶凯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不奉召,那可能就会出现可怕的一幕。

陶凯入朝后,一直受到朱元璋的器重,让他编撰元史,还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如果就这样平静地走下去,陶凯可能有个善终。

可惜历史极为骨感,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陶凯的老家飞起一条金龙,而好巧不巧地是陶凯给自己起了一个“耐久道人”的别名。

这使得迷信的朱元璋大为光火:“难道你陶凯是一条能够长长久久的真龙,那我朱元璋又是什么!不行,这种威胁必须除掉。”

于是朱元璋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陶凯杀了。

陶凯实际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仕途的险恶,然而却没有能够躲过世俗血脉亲情的束缚,最终丢了卿卿性命,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