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钮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 1961年深秋的莫斯科飘着细碎的雪粒子,红场四周被临时搭建的胶合板围得严严实实。 士兵们握着枪在警戒线外来回踱步,呵出的白气在刺骨寒风里转瞬即逝。 路过市民伸长脖子张望,只听见围挡后传来铁锹铲土的闷响,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改写苏联历史的时刻。 事情得从十月底那场闭门会议说起,苏共二十二大开了十来天,代表们早被冗长议程磨得没了精神。 直到最后一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斯皮里多诺夫突然抛出重磅议题——要把躺在列宁墓八年的斯大林迁走。 会场里翻文件的声音戛然而止,几百双眼睛齐刷刷望向主席台。 赫鲁晓夫摸着光溜溜的脑门,说这事得大伙儿举手表决。 话音没落,森林般的手臂就齐刷刷立了起来,连窗缝里钻进来的风都带着迫不及待的意味。 其实这出戏早就排演过,早在党代会开幕前,赫鲁晓夫就把卫戍司令韦杰宁中将和克格勃九局局长扎哈罗夫将军叫到办公室。 三人对着红场沙盘比划了半宿,连转移路线上的路灯亮度都算计到了。 赫鲁晓夫特意嘱咐:"阅兵彩排就是个现成的幌子,胶合板围挡要搭得自然,别让老百姓看出破绽。" 11月7日阅兵在即,红场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布置。 工人们扛着木料进出时,谁也没注意有个穿呢子大衣的瘦高个混在队伍里——那是卫戍司令部的塔拉索夫上校。 他亲自带人丈量了列宁墓后墙到宫墙根的距离,最后选定在朱可夫元帅墓旁挖新坑。 为防走漏风声,参与挖坟的六个兵是从不同连队抽调的,临出发前才被告知任务内容。 31号夜里十点,八名军官踩着积雪摸进列宁墓。 水晶棺里的斯大林还穿着挂满勋章的最高统帅服,只是防腐药水让脸色泛着青灰。 什维尔尼克委员掏出文件念了决议,科研人员战战兢兢揭开玻璃罩。 当军官们把遗体抬向松木棺材时,有个小兵手抖得厉害,差点把裹着红绸的脚踝磕在棺沿上。 换扣子这活最费工夫,金纽扣嵌得紧,工具又不敢使大劲,生怕扯坏了呢料。 最后是个老军需官想出法子,拿热毛巾焐软了线头才把十颗扣子全换成黄铜的。 摘下的金质勋章用绒布包好,和拆下来的金扣子一起锁进克里姆林宫的地下保险库。 全程没人说话,只有北风卷着雪粒敲打胶合板的啪啪声。 新挖的墓坑两米见方,浇混凝土的卡车就藏在历史博物馆后巷。 棺材刚放稳,戴皮手套的工人就扯开帆布管。 水泥浆咕嘟咕嘟往下灌的时候,迁葬委员会的人都在跺脚取暖,谁也没瞧见什维尔尼克偷偷抹了把眼睛。 等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红场已恢复原样,只有宫墙根多出块半人高的白石板,上面刻着"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879-1953",简单得像火车站寄存处的行李牌。 这事儿办得利索,可后遗症不少。 转过天阅兵彩排,有个老红军总觉得列宁墓看着别扭,围着转了三圈才发现水晶棺位置挪正了——原先给斯大林腾的地儿如今空荡荡的。 城里流言传得比电报还快,说斯大林被扔进了乱葬岗,气得格鲁吉亚老家的人要来莫斯科讨说法。 当局赶紧在《真理报》登了安葬照片,特意把周围领导人墓碑拍进去,这才把风波压下来。 要说最绝的还是赫鲁晓夫的后手,迁葬完没俩月,伏尔加河畔三十米高的斯大林铜像就被大卸八块。 工人们吊装青铜脑袋时,起重机司机嘟囔了句"这分量抵得上三辆坦克",让安全干部听见了,当天就丢了饭碗。 那些带着"斯大林"字样的厂牌、路标,全被铲下来回炉重铸,倒是给五金厂添了不少原料。 等勃列日涅夫上台给墓前立了半身像,老百姓早见怪不怪了。 倒是常有个穿旧军装的老头,天不亮就带着向日葵来摆上。 看守的卫兵换了好几茬,没人知道他是真哭还是装相,只见他总对着雕像嘀咕:"您要是棺材板够厚,该听听现在这些人怎么编排您......" 参考资料:解密:斯大林遗体为何突然从列宁墓中迁出?2013年03月29日16:42 来源:老人报